初次见到泥溪镇泥溪社区的“第一书记”杨剑,记者很难相信他已经年近五十,倒不是因长相,而是因一份朝气蓬勃的热情。当他走上街头与村民们打招呼时,语气中的亲昵和真挚总是能引起村民们同样欢喜的回应。离家远、生活苦、工作难,记者心中疑惑,杨剑的这份热情从何而来?直到翻开他的扶贫日记……

“2017年9月7日,天气晴,我来到了泥溪社区”

翻开第一本日记的棕色封面,第一页的第一句话便是:“2017年9月7日,天气晴,我来到了泥溪社区。”这是杨剑担任泥溪社区“第一书记”的开始,也是这段精彩人生历程的开端。“我记得当天晚上写下这句话时,心中像是有百般滋味,以至于写不下第二句话。”有乍然离家后对妻儿的思念,有生活环境改变后的不适应,更让杨剑心绪难平的,是泥溪社区这个地方、这些人的苦和难。

“来的第一天,我便入村走访贫困户了解情况,缺水、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产业发展落后,这些情况就像是擂动的战鼓声,让我只想加快脱贫攻坚的脚步,一刻都不能,也不想停。”杨剑说,写下这句话更像是一句承诺,一句竭尽所能带着大家一起过好日子的承诺。

为尽快、全面地掌握整个社区的情况,在随后的20天里,杨剑每天走村入户超过10个小时,走遍了社区17.5平方公里。他出发时,往往只带着一个本子一支笔一瓶水,在和村民们攀谈时,重点记下他们的家庭生活生产情况、遇到的困难以及提出的意见建议。白天走访,晚上回到办公室整理第一手资料,将问题进行分类,然后寻找解决办法,这便是杨剑当时的工作状态。

“通过走访,我发现有些贫困户的问题是存在共性的,而有些贫困户的问题是比较特殊的。”与财务打了半辈子交道的杨剑,解决问题善于抽丝剥茧,眼睛“毒”得很,他向记者解释,解决个性问题,需要一户一策,机动应变;解决共性问题则首先需要了解政策,然后寻找机会,联合多方资源共同发力。

泥溪社区的困难群众张邦泽和杨宗佰便是杨剑在走访过程中发现的典型困难“个例”。其中,张邦泽的左腿应力性骨折,虽一年前在云阳县人民医院做了手术,安装了钢板,但是左腿骨折处仍然红肿,不能正常走路,更遑论务工挣钱;杨宗佰患有脑溢血,躺在泥溪镇卫生院需要人护理,而妻子早已在2010年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过。“张邦泽是家里的顶梁柱,他要是垮了,家也就垮了,杨宗佰更是可怜,看到他们这种情况我不可能不管。”杨剑说。作为市民政局指派的扶贫干部,杨剑积极与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康复医院联系,去年4月,该院为他们做 5个月的康复治疗。出院时,张邦泽已经可以正常行走,杨宗佰借助器具也可以站起走几步了。而在杨剑的多方协调下,市中西医结合康复医院为他们免除了在院期间的所有费用,共计137604.09元。

如今已经完全康复的张邦泽和妻子目前在浙江务工,家里的日子也越过越好。对于如何评价杨剑这位第一书记,这个憨实的汉子在与记者的电话连线中一连说了很多个“好”字,“我们说不出什么漂亮话,我就知道没有他可能就没有我这条腿了,他人真是好,我出院了去外面打工,他还一直记挂着,经常给我打电话,让我回家复查,真的是好!”说到最后,张邦泽的声音有点哽咽。

“10组的便民桥已塌,下雨天存安全隐患”

“10组的便民桥已塌,下雨天存安全隐患,尽快解决!”日记本上的这句话,源自走访中许多村民向杨剑反映,泥溪社区10组的一座便民桥已经垮塌,每逢下雨天小河沟涨水,出行便存在安全隐患,特别对于要途经此地去上学的学生,更是危险。这是件大事!杨剑一边了解情况,一边在日记本上急迫地写下这句话。走访一结束,他便马不停蹄地去了现场查勘,并与村支两委讨论解决办法,最终决定在原址新建一座人行便民桥,从走访到完工,不出一个月的时间,他便为学生上学和村民进出搭起了一座“放心桥”。

在重庆市民政局的全力支持下,令村民们放心的“杨书记”不仅为泥溪社区,还为其他村(社区)解决了许多在走访中反映出来的共性问题:经过摸排调查,杨剑争取到了市民政局的便民服务中心建设补助资金150万元,分别支持枞林村、鱼鳞村、泥溪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争取到了村(社区)养老服务站建设补助资金90万元,用以支持修建三个养老服务站;还争取到了社会工作者经费30万元,用以支持留守儿童、妇女、老人们的精神健康工作。

“走访中,我发现很多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因为亲人不在身边,经常感到孤独,有些严重的甚至发展为心理疾病,这看起来是小事,但是却关系着很多家庭的未来,所以我邀请了重庆市开州区爱心慈善发展中心来泥溪镇胜利村常驻,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杨剑介绍。截至目前,该社工服务项目已实施了近11个月,开展社区活动200余次。从村民们的质疑、漠视,到支持、好评连连,社工服务工作者们通过全身心的投入和真心实意的帮助,让村民们竖起了大拇指。

胜利村留守老人黄术权因为长期留守导致内心独孤、行为孤僻,社工服务队驻村后通过摸排调查后便留意起了这位特殊的老人,“发现问题后,我们安排了社工服务者张丹萍作为黄奶奶的跟踪社工,为她进行情绪疏导,现在老人家开朗多了。”开州区爱心慈善发展中心驻胜利村负责人祝翰尹说。日渐开朗的黄术权笑眯眯地告诉记者:“我两口子一个随大儿子住,一个随小儿子住,但是我小儿子长期不在家,就我一个人在家。后来丹萍经常来我家,陪着我聊天,有时候一起做农活,还经常拉着我一起参加活动,现在我觉得生活有滋味多了。”

此外,杨剑还积极与市局直属单位、社会组织和慈善组织联系,自2017年9月以来,先后有重庆市福利彩票发行中心、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康复医院、重庆市石桥铺殡仪馆、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重庆市第十一人民医院、重庆儿童基金会、重庆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和重庆日用品零售商会等分别以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资助扶贫和捐赠扶贫等形式参与到泥溪镇的脱贫攻坚工作。

“9组的花椒树,加油长!”

泥溪社区9组的近50亩地,今年迎来了“新住户”——4700余株花椒树落地生根,杨剑带着这份雀跃的心情在日记本上写下了“9组的花椒树,加油长!”这句话。

“村民们只种些包谷、洋芋,饿不到,但是也富不了,只有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有了收入来源,才能斩断穷根。”杨剑一说起花椒地,便神采奕奕,充满了干劲。

据悉,泥溪社区9组的花椒地是杨剑通过市民政局申请的一项产业扶持项目,该项目通过以300元每亩向农户流转土地后,采用“村集体+农户+贫困户”模式,栽种了4700余株花椒树。花椒地预计三年后投产,其收益由村集体、出土地农户、贫困户按照5:4:1比例进行分红。

为什么选择种植花椒?杨剑解释,在选择种植项目时,他实地走访了重庆市区、江津等许多地方,通过前期调研,发现花椒市场前景好,易储存,可晒干了卖也可卖新鲜的青花椒。经市场调研发现花椒种植可行性较高后,杨剑便积极洽谈收购商、学习种植技术、采购树苗……“收购商已经谈定了,目前最重要的就是管护好花椒树,待投产后为当地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杨剑如今只要有空便往花椒地里跑,村民们开玩笑说杨书记偷偷地在地里藏了宝贝,所以恨不得一天看三次。

除了花椒地,泥溪社区还大力推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试点工作,一是采取“企业+农户”模式,发展辣椒种植,引入的农业企业统一发放种苗,统一回购,农户取得种植收益;二是采取“公司+农户+贫困户”模式,发展青杠段木黑木耳,由村集体成立的劳务公司出资、租用农户土地,发展2万段黑木耳,而农户通过务工,获取劳务收入。

从2017年9月至今,杨剑已经写满了6个日记本,平均每3个月用完一本。这6本日记就像是杨剑扶贫路上的脚本,字句不华丽,但是一横一竖写下的都是滚烫的真情,沉甸甸的承诺。

“我要继续发挥自身专长和行业优势,从帮助贫困人口入手,解决他们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杨剑的日记本还没有写完,这条扶贫路也还没有走完……

(记者 段斯斯)

 

Copyright © 2008-2016  云阳网 版权所有  主办:云阳县委宣传部  承办:云阳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