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的老人辗转云阳县城多个敬老院不愿长住,在一个乡村康养中心住后不愿意走;3名老人不愿意回子女家,声称康养中心才是家。

相对于云阳县城,乡镇养老面临着医疗救助不及时、亲人离得远难照料等问题,而这家乡村康养中心拥有什么“魔力”,让老人们恋恋不忘?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乡镇又该如何发展养老事业?带着这些问题, 1月30日,记者来到了耀灵镇鸣凤村社会康养中心,探访乡村医生邵青元是如何用温情和责任探索出了一条医养结合,幸福养老之路。

医养结合,老人们有了家庭医生

耀灵镇鸣凤村社会康养中心自2017年3月创立,由村卫生室改建而来。记者看到,康养中心整个建筑呈环形结构,共分两层,一楼分布着老人房、取暖室、娱乐室、厨房、餐厅、卫浴间和医务室,二楼分布着老人房、娱乐室及卫浴间,顶楼中间的天井部分用玻璃覆盖,既能够遮风挡雨又能保证采光。目前,康养中心共入住了9名老人,工作人员共有3名,分别是邵青元及其妻子谭再清、徒弟谭湖川。

当天,天气晴朗,阳光充沛,老人们全都被搀扶着坐在院门口晒太阳,乡村医生邵青元正挨个地查看他们的健康情况,并不时交谈着。73岁的老人谭杨赞向记者连连夸赞:“小邵对我们很好,住在这儿,我们心头就像这太阳天一样,暖烘烘的!”

老人们口中的“小邵”其实已年过花甲,他自23岁开始便是鸣凤村的一名乡村医生,截至今年已坚守岗位43年。在多年的村医生涯中,他救助了无数饱受病痛、疾苦折磨的老人,继而产生了创办康养中心、帮助老人安度晚年的念头。康养中心建立之后该怎么操作?邵青元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专业——用多年行医经验作支撑,实施医养结合。

如何实施医养结合?医务室案台上一沓厚厚的记录簿作出了最好的回答,“谭杨赞患有前列腺炎,廖德珍患有脑梗塞……”翻开记录簿,老人们的病史、病情、每日健康情况分列陈述,清晰明了。“人老了,身体自然容易出毛病,要住得舒心,首要的还是要帮老人们把身体养好。”邵青元告诉记者,每天早上八点钟,他们就会把老人们搀扶到医务室,一个个地量体温、测血压、听心跳,同时询问有无不适反应。做这一套检查,平均每个老人需10至15分钟,9位老人共需2个多小时才能做完。邵青元介绍,季节交替、冬季、春季是病痛多发季,如果发现老人有感冒、风湿等病症,需要马上开药诊治。

不少老人患有慢性病,对此,邵青元则会进行重点关注。例如患有脑梗塞的廖德珍老人,除了给她每天按时喂送相应的药品,还会多次测量血压,询问其是否头疼。同时,在饮食方面多煮汤水及菌类等易消化、降血压的食物。

记者看到,医务室内不仅有配备着全科诊疗仪和B超仪的西药房,还有一面陈放着数十种中药材的中药柜,“这儿虽然小,但是各种设备配置的还是齐全,除了西药,我有时候也会给老人们配些中草药,疗养身体。”邵青元说。

经过日复一日的精心照料,廖德珍老人在住进来的一个多月内,病情十分平稳,其他8位老人的健康状况也良好。“我在这儿比在家里还要好,邵医生天天帮我看,有了啥子不舒服的马上就有照顾,舒服得很。”廖德珍老人高兴地说。

孝贤为先,待老人们胜似亲人

在康养中心的墙面上,“敬老从心开始,助老从我做起”等多幅字画是康养中心工作人员的真实写照。“我父母都走了,这些老人就像是我的亲人一样,甚至比亲人还亲。”谭再清告诉记者,被送来的老人,有些是因为子女都不在身边,老人单独在家不放心,有些是孤寡老人,无人照料。

“老人们一辈子都受过不少苦,现在老了我们应当尽心尽力去照顾他们,让他们安享晚年。”谭再清的语言很朴实,但是实践的过程却不容易:每天清晨5点半不到,她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清扫公共活动区域、生火加煤、买菜、煮早餐;7点半左右,老人们开始陆陆续续起床,需要帮着他们穿衣、洗漱,并将老人搀扶到餐厅吃早饭;趁着老人休息,需要整理被褥、洗刷马桶,如果天气晴朗,还要把被子拿出去晒晒;中午11点,又要开始准备中饭……直到晚上9点半左右,照顾老人们上床睡觉后,才能稍微轻松,即使平日里做惯了家务活、农活,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谭再清也是疲惫不堪。

“老人们睡觉之后,我就接上了师娘的活。”32岁的谭湖川说,“老人们一顿饭的食量少,到了晚上容易饿,所以我们晚上还会冲些芝麻糊糊和奶粉给老人们吃。”此外,为防止老人从床上掉落出现意外,谭湖川和师父邵青元轮流值班,晚上每隔一个小时巡逻一次,查看情况的同时也为老人们把踢落的被子重新盖好。这些暖心的举动让老人们也深受感动,老人们频频提及:“我儿女都没有这么用心,照顾我都没有这么细心。”

若说每天的忙碌是看得见的关爱,那么以老人们的健康和便利为中心,散落在康养中心的各个细节和角落则是“隐形”的关爱。记者发现,康养中心在活动区域全都铺设了厚厚的地毯,厚地毯不仅价格高,而且清扫十分麻烦,但是为了防止老人摔伤,邵青元觉得很有必要。老人们的床也是定制的护理床,两边有护栏,中间有便桶,还可以调节高度,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很实用。在入住之后,邵青元还根据每位老人的身高选购了拐杖,同时了解老人们的饮食习惯,叮嘱食堂要把饭煮软、菜煮烂,利于老人们咀嚼、消化。

除了生活上的精心照料,给老人们精神慰藉也是康养中心奉行孝贤敬老的核心。因为怕冷,老人们大部分时间都围坐在取暖室的暖炉边,取暖室也成了老人们的聊天室,邵青元一家人做完手上的活儿,便会坐到老人身边,陪着聊聊天。谭再清偶尔拿把小梳子,给老人们梳梳头发,松散下头皮。到了晚饭后,谭湖川便会开启电视给老人们看看戏曲、晚会等热闹点的电视节目。“老人一般怕冷清,热闹点,多陪着他们,能让他们的精神更好。”谭湖川很有经验。

95岁的廖奶奶因无人照顾,结对帮扶人刘宗城送她来到了康养中心。“我送廖奶奶去了好多家,她住了一段时间就不干了,”刘宗城告诉记者,“一开始她也不愿来这儿,后来入住的一个月里,我看望了她四次,一次比一次的情况好,笑容多了人也精神了,现在她倒不愿意离开了,说这儿才是她的家。”

勇担责任,为敬老事业奋斗

“人老了,总归要有人照顾,我们现在做个榜样,带个好头,以后自己老了也就有人照顾。”邵青元总是念叨着这句话,对他而言,照顾父母是义务,照顾更多老人是责任,而创办康养中心就是承担起这份社会责任,为后人做出表率。

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下,鸣凤村民风淳朴,人人敬老爱老。孩童们常常搀扶着自己的爷爷奶奶走动,儿女们对父母也恪尽孝道。村民张邦琼说:“邵青元一家人对别人的父母都那么好,我们对自己的父母更应该好了,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担起这份社会责任的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付出,不论是精力还是经济。相较于其他养老机构,康养中心更像是一个能让老人安享晚年的大家庭,除了必要的生活费,除非外出就医,不收取任何医药费或其他费用,不给老人们增加负担。尽管目前只有三个工作人员,但经过深思熟虑,还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并不断完善。

“现在康养中心的建筑面积约为1000平方米,共有60个床位,我们计划2018年再新增40余个床位,并进一步完善部分设备设施,让入住的老人们住得更舒心,也为迎接更多老人回家做好准备。”邵青元对自己的敬老事业信心满满。

(实习生 段斯斯 万柯言)

Copyright © 2008-2016  云阳网 版权所有  主办:云阳县委宣传部  承办:云阳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