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16日,林向北(前排左三)和孩子剧团团员在北京参加团中央组织的纪念孩子剧团成立60周年大会。

2018年1月22日,是云阳籍革命老人林向北百岁寿诞。中共云阳县委党史研究室送上了特别的生日礼物:《百年风云起故乡——林向北革命历程回忆录》(暂定名)书稿清样本。

《回忆录》由林向北口述,其长女林雪执笔而成。党史研究室按人物革命历程以故乡云阳出发,由9名云阳籍红岩英烈归结至云阳的革命传统及红岩精神为隐线,对书稿进行修改,核实相关史实,补充重要历史图片,加注主要云阳籍及相关客籍革命者简介及照片。全书比较详尽地反映了林向北以及身边的亲友(以云阳人士为重点)所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革命事件和彰显的革命品质,人物突出,事迹丰富,文辞精彩,具有较强的史料性和可读性,是进行革命传统精神教育的优秀普及读本。

林向北,原名林先礼,又名林青, 1918年出生于云阳县云安镇“津口”(现云安镇大院坝居委)。1938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万县参与筹办下川东的抗大——国华中学。1938年底,受组织派遣回云阳在工合事务所工作,后转到《云阳公报》、县民众教育馆工作。1939年5月至1939年10月任中共云阳县委委员,分管全县的青年和宣传工作,积极组建儿童抗日宣传团——娃娃剧团,从事各种抗日救亡活动。

1939年底转战江油、成都、绵阳等地开展了大量地下党组织工作和抗日活动。1945年10月开始从事华蓥山大起义的准备和策反工作,以及学运等其它革命活动。1948年起义失败之后,掩护、安置了大批从山上撤退的同志。1949年“11.27”大屠杀前,积极营救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战友,大屠杀后,组织死难人员安葬和脱险人员安置工作。解放后在重庆市委统战部工作,后调至四川省电力局供应公司。1982年离休。离休前任供应公司工会主席。

民国三十五年云阳公报冯玉祥题写的刊头

战斗在宣传阵地上

1938年,林向北根据上级安排回到云阳县城,接替在《云阳公报》工作的一位同志。《云阳公报》是国民党云阳县党部的机关报。他作为记者有时也代为编辑出刊。报纸内容是一些县党部和县政府的有关文件、地方官员和豪绅恶霸不法行为等。他着重刊登来自全县的抗日救亡活动,前方打胜仗等这方面的稿子,还常常把新华社的稿件用“又讯”、“前线来电”或国外通讯社转登的稿件改头换面的刊出来。

有一次,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副委员长、著名抗日将领冯玉祥将军沿江而上,路过云阳,林向北听到消息及时赶去采访,又请他为《云阳公报》题写了刊头,并连夜赶写了采访记。林向北把冯玉祥所谈的要点都如实的写进了文章,比如“地无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都有守土抗战之责”“不管哪个部队,能打胜仗的就欢迎、就拥护”“不能守住国土,只打败仗,一退再退的就可耻……”“全国人民要精诚团结,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一致对外,不要打内仗,不要窝里斗”“那种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可耻行为是民族的败类”……虽然这些言论与当时蒋介石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政策无疑是唱反调,但冯将军当时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副委员长,谁敢说他半个“不”字?林向北写完了文章,又把请冯将军为《云阳公报》题写的刊头用木刻刻好,忙了一个通宵,第二天县里各界人士和市民们见到冯将军写的刊头和整版的访问记,都奔走相告,林向北为此事还得到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的表扬,说不但报道及时,还处事机敏,请大名鼎鼎的冯副委员长为《云阳公报》写了刊头,为我们云阳添了光彩。

林向北

孩子剧团来了

1939年林向北进入中共云阳县委,分管全县的青年和宣传工作。在云阳县城各小学招收一些爱好文娱有特长的学生,组成一个“儿童宣传团”,也就是后来大家说的“娃娃剧团”。林向北利用课余时间集中训练,搞演出。星期天带队到街上去演出,有时候还下乡演出。

7月4日下午,从上海来的孩子剧团来到云阳。这个孩子剧团原本是上海难民收容所里的流浪儿,上海地下党把他们组织起来,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归国民党政治部第三厅(由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人士组成,郭沫若任厅长)领导。林向北负责接待孩子剧团。他们演出,唱的都是救亡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游击队之歌》《牺牲已到最后关头》《救亡进行曲》《流亡三部曲》,还演出了《帮助咱们的游击队》《流浪儿》《卖梨膏糖》等戏剧,还有从解放区学来的舞蹈,娃娃剧团也凑了几个节目同台演出。林向北带领孩子剧团在云阳街头、乡镇等演出多场,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围着一团团人群,演出的《捉汉奸》《放下你的鞭子》等街头剧,在群众中激起强烈共鸣,让演反面角色的演员受了不少“威胁”。他们还到伤兵医院去慰问演出,不但唱歌,跳舞和演剧,还帮伤兵们缝补衣服、洗衣被、理发、剪指甲、写家信、拉家常,把那些伤兵感动得热泪盈眶。孩子剧团与娃娃剧团自始自终都在一起活动,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也提高了云阳儿童抗日宣传的水平。

8月2日,孩子剧团乘船返回重庆。孩子剧团在云阳的活动,只有短短的二十八天,但在云阳的抗日救亡史上,却留下了永远难忘的篇章。

位于武胜县的武岳起义革命烈士纪念碑

华蓥山起义筹备及善后

1945年,林向北、陈联诗(林的岳母,“双枪老太婆”原型之一)等受党组织派遣开始华蓥山第三次起义的准备工作。通过各种关系,结交当地各色头面人物,团结华蓥山麓各乡的乡镇长、地方士绅,组织“好人团”,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同时又通过老游击队员和进步群众,用农会等形式把当地贫苦农民组织起来,充实武装队伍。国民党派一连部队来华蓥山围剿“共匪”,林向北脱险后转移到重庆。先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后又到《国民公报》以拉广告为名,广泛建立社会关系,为华蓥山起义筹备资金。

1947年,林向北被派往江北五县联防主任杨绍云处做策反工作,取得了杨绍云的信任,杨绍云同意一旦起义将联络其他地方武装配合。不料杨绍云被人暗杀,功亏一篑。时值1948年起义前夕,林向北又奉命去合川做“王员外”的策反工作,初见成效。却因为叛徒出卖提前举行华蓥山起义,从1948年8月10日,在广安代市打响第一枪开始,只进行了短短42天,就在敌人的重兵围剿下失败了。

起义失败之后,包括曾霖在内的领导同志,迅速分散隐蔽,被打散的战士和基层同志们,纷纷退到重庆。上级党组织安排林向北负责起义撤退人员的安置掩护和清理恢复起义地区的党组织等工作。

在特务密布的重庆城里,林向北和其他同志,想尽一切办法,动员一切社会关系,解决华蓥山区撤退人员们的吃、穿、工作和隐蔽问题,使撤退下来的同志都活着迎接了解放。

 绘制的渣滓洞白公馆地形图

营救渣滓洞白公馆被关押同志

1949年7月,党组织发出指示:要尽一切努力解救被捕、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的同志,让他们活着迎接解放。

1949年11月,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解放。营救关押同志的工作迫在眉睫。

重庆是国民党的军工要地,第二十四兵工厂就靠近渣滓洞集中营,往高处一站,可以清楚地看到渣滓洞里的情况。交警一旅的“干训班”是看守渣滓洞白公馆两个监狱的武装特务组织,位于渣滓洞监狱斜对面。林向北从“干训班”和兵工厂陆续派进的“内线”,掌握了一挺机枪,并画好了一张很详尽的渣滓洞白公馆地形图。上面标明了从歌乐山、童家桥、红槽房、第二十四兵工厂到渣滓洞白公馆的路线和沿途的警界线,又用特殊的标记注明了区内的警界线、岗亭、哨所和木栏的标志,以及军械仓库、营房住地、兵力布置,还用特别文字说明了第三道防线较严密,线外有电网、线内有警铃,还有便衣武装特务把守等等。11月中旬,精心绘制的地图被人带出来,交给了林向北。此时林向北在离渣滓洞白公馆不远的沙坪坝三十粮秣库当文书,任务是:在这个避风港里,坐镇指挥营救工作。可没过几天,解放大军大踏步的向四川推进,敌人慌作一团,到处调兵遣将,做各种各样的打算。兵工厂的警卫队传出风声,说一旦共产党占领重庆,就是要与其他国民党的队伍合作,拖出去打游击。而此时营救的准备工作没有完成,警卫队也没有被掌握,两个已经打入了警备队的同志,只好撤了出来。而打入“干训班”的同志一直隐蔽下来,并掌握了预备潜伏的国民党特务花名册,重庆一解放,就把花名册提供给公安局,将特务按名缉拿。从组织上发出了营救战友的紧急指示,在短短三个月内,林向北尽一切可能做了很多工作,但限于客观因素,计划无法实施。

1949年11月27日的晚上,国民党特务开始疯狂地大屠杀。这次屠杀中牺牲的有荀明善、刘石泉、盛腾芳、陈作仪、赖德国、师韵文,和11月14日被枪杀在电台岚垭的黄楠材、盛超群、石文钧,共9名云阳籍烈士。云阳籍幸存的只有郭德贤和她的两个子女。

重庆解放后,林向北迅速组织了死难者遗骨收殓安葬和脱险同志及“政治犯”家属的收容工作,为他的革命生涯划上一个圆满句号的同时,又开启了新的篇章。

(县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Copyright © 2008-2016  云阳网 版权所有  主办:云阳县委宣传部  承办:云阳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