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海生,是云阳县清水土家族乡庙塆村支部书记。虽然身为支书,但知道他真名的人却越来越少了,因为他还有一个响亮而更有名的名字——“毛幺爸”。这个名字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乡亲们都听惯了、也说惯了一句话:“有事就找‘毛幺爸’。”
庙塆村有贫困户55户,212人。人虽不多,但事不少。在村里,上户口、缴社保、办身份证、跑占地手续、张家和李家争水、杨家的牛不见了、毛家的屋漏雨等等,大大小小的事,乡亲们都要找毛海生。总之,无论哪家遇到了困难,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在他们看来,没有“毛幺爸”办不成的事,他就是大家的“主心骨”,有他在,大家心头就踏实。
主动找“麻烦事”
“有事就找毛幺爸”,这是乡亲们的共识,也是定心凡。不过,毛海生并不是等着乡亲们有事来找自己,乡亲们有事没有来找自己时,他也会主动找上门去。
村里有一个叫张自强(化名)的贫困户,他父母都是“老病号”。为给父母治病,张自强年年外出打工,挣的钱全部用在了药瓶瓶、药罐罐上,而且还欠了一屁股债。因受不了苦日子的煎熬,他妻子最终也离开了他。张自强一下变成了霜打的茄子,精神萎顿,逐渐自暴自弃起来。后来,他又外出打工,可是不光钱没挣到,技术没学到,反倒把一种令人谈之色变的慢性传染病带了回来,成了无人敢帮扶的贫困户。
谁来帮扶他呢?这个艰巨的任务自然就被“毛幺爸”毛海生揽上了。作为支部书记,他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可是,张自强自从得了这个病,成天把自己关在屋里唉声叹气,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连饭都是父母端到门口,家里的事情几乎撒手不管。这样一个垮了精神的人怎么帮呢?毛海生反复思索。他想,张自强这种情况,首先得帮他立起志向、打起精神,所谓“扶贫先扶志”。于是,他决定到张自强家去与他聊聊,了解情况。
张自强见毛海生蓦然来到自己家里,大出意料,更没想到毛海生居然还主动跟他握手,与他同坐一条板凳。于是他手足无措之际,吃惊地问:“毛幺爸,我……我这个病,你不怕呀?”
“怕啥子?人吃五谷杂粮,哪个不得病嘛!”毛海生拍了拍他的肩膀。
见毛海生如此真诚,张自强眼里一下闪出泪光。
从那以后,毛海生哪怕再忙,也要挤出时间到张自强家坐坐。有时他有事几天没去,张自强反倒会主动给他打电话。就这样,他们之间建立了信任,张自强也渐渐有了脱贫的劲头。再谈起脱贫的事,他满口答应,只是为难地说,想养羊差本钱。毛海生二话不说,当场借给他五千元。他要打欠条,毛海生笑着拒绝了。
在毛海生的支持、鼓励下,张自强买了一头公羊、十几头母羊。其实,在毛海生心里,他比张自强还紧张,生怕出纰漏,所以经常会去过问一下,帮帮忙。
经过精心喂养,不到两年,张自强家的羊就发展到60多只,2017年卖了20多只,赚了一万多元,终于脱了贫。还钱的时候,他牵着一头大公羊,硬要送给毛海生。毛海生说:“你发财了,比送我啥子都强!你把羊牵回去好生发展,我要想吃羊肉,过年你炖起,我来拈几坨嘛!”张自强连忙说:“毛幺爸,说话要算数哈,年三十我等你团年!”
看着张自强牵着羊往回走,毛海生不禁一阵感慨,他想:“老百姓真是淳朴啊,你给他办一件好事,他感激你一辈子!身为支部书记,我有什么理由不多为乡亲们跑跑腿,带着他们过好日子呢?”
冒出来的贫困户
2017年春节刚过,村里来了一对扛着一麻袋行李的父子。父亲清瘦,一脸愁容;儿子六七岁年龄,眼神怯生生的。
父子俩来到一座早已垮塌的老屋前,看着眼前的断垣残壁,身为父亲的男子不禁蹲下身大哭起来。哭声引来了一些村民,内中有一个年长者突然惊呼道:“你……你是许浩?”
男子站起身,点点头说:“是的。”
年长者激动起来,高声说道:“呵,二三十年了,那个时候你还是个毛头小伙子呢!”
原来,28年前,许浩十几岁便出去打工,这一走再没回来过,从此失了音讯。在此期间,其母病逝,他婚后没几年,妻子又离家而去,剩下父子俩在外举目无亲,艰难度日。最终他只好带着6岁的儿子回家乡来了。
许浩虽然回到家乡,却已无安身之所,大家都犯难了。这时,有人就说:“还是得找毛幺爸。”于是有两个乡亲就把他带到毛海生家。
毛海生初见许浩父子,深感意外,显得有些措手不及:一个所有家当装在一条大麻袋里的单身汉,一个正值上学年龄的无娘儿,一个突然冒出来的贫困户。怎么办?难道把他们撵走?毛海生一时不知如何处理这事,只好先把父子俩安顿在自己家。
这天晚上,毛海生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想了很多。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他的确犯难了。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他想去想来,想到了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他告诉自己,再大困难,也要帮助许浩再建新家,脱贫致富。
从第二天开始,毛海生就着手为许浩的事奔忙,帮他联系租房,联系活路,帮他儿子联系学校,又垫钱给父子俩买生活用品,总算让父子俩先安定下来了。
许浩工作的地方在清水,房子租在云峰。有一天,毛海生去许浩工作的地方看望他,问他工作顺不顺心,孩子读书适不适应,家里缺啥用度。许浩满面笑容,开心地说:“全靠毛幺爸大力帮助,一切都很好。”稍顿,他又随口说道:“只是住的地方离干活的地方有点远,来来去去不太方便。”
毛海生一愣,猛然想起什么似的说:“你跟我来!”拉着他的手就往外走。许浩不明所以,只好跟在后面。
他们来到一家电瓶车店,毛海生在门口停下来,对许浩说:“我当初帮你租房子时,没考虑到这么细,你两地跑去跑来,的确挺麻烦。这样,我手头目前也不宽裕,就先帮你担保赊一辆电瓶车,你骑车上下班,就有更多时间照顾孩子了。”
“这怎么行!已经给你添了这么多麻烦,哪能再让你给我担着风险!”许浩说什么也不干,扭头就往回走。
毛海生一把拉住他,说:“其它事你什么也不用想,你现在只要想着怎么把家业搞好、把日子过好就是了。”
许浩见毛海生如此言说,一句话也道不出,只是含泪点头。
后来,毛海生想到许浩父子俩长期租房过日子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又帮他争取扶贫政策和资金,找人给他建好了房子。
搬进新家的那天,看着崭新而亮堂屋子,许浩掩面痛哭起来。他说:“要不是毛幺爸和乡亲们帮助,不知我父子俩还在何处流浪啊!”
“孝”“义”难两全
“不管哪一级来验收,我们村脱贫肯定没得多大问题。但仅仅脱贫还远远不够,必须找到一条不再返贫的致富路。”毛海生深知,扶贫之路,任重道远。
为了建好基础设施,他们带着村民抬石头挑土方,牵水管筑堰塘,修桥修路,起屋垒圈;为了发展产业,他们育苗栽树,养羊喂猪……五加二,白加黑,没有节假日,不分寒暑天。几年来,毛海生带着庙塆村民顺利摘掉了穷困帽子。从2013年起,他就看准了盖下坝电站蓄水后形成巨大人工湖带来的商机。为了这个商机,他费了不少精力,打了不少嘴仗,甚至遭受了不少误解,最终说服村民把眼光放在必将火起来的旅游业上,牵头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他带领村民种植了800亩红心蜜柚、200亩优质李子、1300亩核桃,以及其他一些果木。他们计划在三年内对果园实行集中管护,形成统一施肥、统一修枝、统一包装、统一定价销售的模式,待果木连片成林后再交还群众。2017年,所栽植的红心蜜柚、李子、核桃等投产,使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万多元。村民看到了希望,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为了挑起全村的重担,毛海生只好搁下家庭的担子。他母亲在清水帮他带娃儿读书,到学校食堂打饭摔断了右腿股骨。因为扶贫走不开,毛海生没能送母亲去医院,他心里又是焦急又是愧疚!而有60年党龄的母亲生怕影响儿子的工作,不准他请假去护理。毛海生两个女儿参加中考,他都没能送她们进考场。母亲的生日到来时,他往往也是在扶贫的路上奔忙。
一些朋友都劝他别干了,说他辛辛苦苦一个月,当不到他们搞一天,出去随便进个厂都比干这强。他妻子有时也禁不住埋怨一两句,他体谅妻子操持家务的辛劳,风趣地劝慰:“大家选我当这个头儿,那是对我的信任,说明你丈夫还有点本事,说明你很有眼光嘛!”说得妻子破涕为笑。他对妻子的亏欠,只能埋在心里。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习近平总书记谈扶贫的这句话,他铭记在心。他说:“多年来,为了集体,我们苦了自己,利了他人,愧对家人。但乡亲们脱贫了,我无怨无悔!现在,我还有一个小目标,那就是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奔向小康!”
(记者 李旭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