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蜿蜒,群山连绵,呈“之”字型分布的江口镇大面村就坐落在这群山之间。

贫瘠之地,相伴而生的是深度贫困。前些年,大面村在发展中掉了队,2017年成了全县19个深度贫困村之一。群众曾用“三有一无”形容大面村:有拄拐棍的,有捆帕子的,有背背篼的,就是没有穿皮鞋的。而今,沐浴精准脱贫的阳光,群众口中的“三有一无”变了:有主导产业了,有增收的集体经济了,有休闲广场了,就是没有扯皮闹事的了。

变化,源于脱贫攻坚战。近日,记者走进大面村,感受这里的大山之变。

村里的小画卷:“面子”靓丽焕新生

2018年,驻村第一书记佘开云第一次来到大面村。泥泞的道路让佘开云印象深刻,因为下过雨,一脚下去就是一个泥坑,飞溅的泥浆甚至能溅到后背,这让佘开云意识到修建水泥路的必要性。

有了目标,接下来就是实施。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下狠心、出实招、解难题,一方面科学规划,制定出农村公路建设计划,对全镇的水路重点项目进度、公路水塘建设质量、危房排危改造等重要问题或共性问题进行了商讨,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提前做好项目储备工作。另一方面,凭着改变落后公路现状的必胜决心和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常沟通、勤汇报、谈情况、争项目,最大限度地争取资金支持。

终于,平整干净的水泥路现在通到了每家每户,树木挺拔在街道两侧……截至2019年年底,大面村硬化村组级公路约18千米、硬化机耕道7千米、新修人行便道14千米,全村2000余人受益。同时加固水库1座、维修山坪塘13口、新建人饮池12口、铺设输水管道12千米、增容变台3座,有效解决出行、耕作、用水和用电等问题。

不仅如此,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坚持扶贫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民主制定了《村规民约》,并组建了村民议事委员会,对村规民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并及时通报,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

依托脱贫攻坚的成果,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好,大面村真正实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目前,大面村在家农户户均增收1300元以上,许多人家里也开上了小汽车。曾经吃够了“晴天满身灰,雨天满身泥”苦头的村民如今心里越发亮堂:住在乡下,却比城里人还舒适惬意。

“这几年日子过得像做梦似的,变化真是一天一个样。”村妇涂勋珍笑着说。

村民的小康梦:打通产业“任督二脉”

下午14点,村里的蔬菜大棚基地里,早已高挂在山岗的太阳照射整个基地,分外耀眼。

在温室房里,气温明显高于室外。今年52岁的冯克碧刚从家里吃完饭赶来,顾不上休息,便一头扎进料子间,忙着平整土地。

冯克碧至今都不相信,一把岁数了,还能在家门口找到一份手边活,每月近2500元的收入让她顺利脱了贫。

这份想不到,是大面村和县教委开展结对帮扶带来的。

几十年来,大面村的许多农户一辈子以种植玉米、高粱等低效农业为生,因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加上缺乏市场营销能力,农作物也卖不出好价钱。

土地贫瘠,再种低效农作物,脱贫就是句空话。必须让土地实现增收!经过全面的走访调研,驻村工作队对大面村的脱贫之路有了比较成熟的思路:村里适合发展高品质蔬菜种植产业,种植辣椒、小瓜、黄瓜等农作物。

起初,村民对村里改变种植结构并不买账。

“绝大多数的村民是不信任我们的,后来通过做思想工作,才有少部分村民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来种植。在2018年,有一个种植大户种植了两亩辣椒,卖完后增收了八九千元,其他村民看到实际收益后,都纷纷抢着要种辣椒。”大面村综合服务专干张兰平说,村里每年都为农户免费提供辣椒苗,今年辣椒种植已超50亩。

为更好地带动周边村民种菜致富,村里成立了农情蔬菜种植合作社,采取“公司+农户”模式,有力促进了全村蔬菜产业集群发展。

为架起菜农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驻村工作队利用教育行业优势,与周边学校签订供货协议,根据各所学校食堂的蔬菜用量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蔬菜种植。佘开云介绍,蔬菜生产基地与学校进行供销对接,可以提供三个保障:一是价格保障,基地供应的蔬菜价格要比市场便宜20%左右。二是品种保障,蔬菜生产基地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三是产品质量安全有保障,基地采用标准化生产技术生产,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

在基地的辐射带动下,大面村带动了百分之六十的在家农户种植蔬菜。同时,为壮大集体经济,村里还成立了农勤建筑劳务公司,通过收集劳务信息,承揽周边乡镇的建筑劳务,带动了大面村的村民务工增收。

蔬菜种植合作社和劳务公司的成立为大面村的村集体经济打下了坚实基础。2019年至今,大面村的村集体经济已经达到了27万余元。

脚步轻轻,脚印深深。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用吃苦奉献和知识智慧,用一个个具体的产业项目,撬动着一片片荒山秃岭上的产出,为大面村未来的发展找到了方向。

干部的小情怀:大山里的孩子不掉队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只有把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出来,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

身处教育系统,佘开云深知这个道理。他和驻村队员胡海将村里每家每户孩子读书的情况单独记录在册,逐一核实并帮助兑现资助政策。针对村里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人员生活困难、留守儿童监护不力的情况,驻村工作队成员还担任了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监督他们写作业,为他们购买学习用品,与孩子们贴心交流。

“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这是大面村驻村工作队的庄严承诺。

受疫情影响,今年大部分学生无法正常返校上课。因此,学校老师采用“云上课”的方式进行授课。为保证学生如期进行线上教育,驻村工作组逐户摸排,及时为不具备线上教育条件的家庭提供学习场所和网络保障,暖心助力贫困家庭学生按时在“云课堂”上课,确保一个都不落下。

包涵饶是帆水小学的学生,家里被评为大面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疫情影响,他留在村里由爷爷奶奶照顾,家中唯一的智能设备只有一部老人手机,根本无法满足参与“云上课”的条件。了解到包涵饶的烦恼后,驻村工作队便在村办公室调试好电脑和网线,让他在这里安心上网课。连上了几天课后,包涵饶的烦恼一消而散,“现在我再也不用担心没网没电脑了,还有叔叔阿姨辅导我以前落下的功课,我终于可以好好学习了。”

现在,大面村没有一个孩子因贫失学辍学,义务教育得到全面保障,贫困学生得到有力资助。  

置身如今的大面村,风景秀美怡人,产业生机勃勃,村民们在田间地头说笑着,憧憬着。人还是那群人,但大面村变了模样。

记者手记:有一种回答令人振奋与鼓舞,那就是群众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得到解决,满意写在受访群众的脸上。

时间在这里刻下节点,一年多时间里,村里路、水、电各项基础设施有了变化,产业发展有了变化,而最大的变化,是村民思想的变化,从等靠要到主动寻找脱贫路,从各顾小家到积极参与村集体事业,村民们已经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把命运牢牢掌握在手中,将自己的未来与家乡的未来紧紧维系在一起。

这变化之中,也透出了不变。不变的是村民对脱贫致富的渴望,对家乡发展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坚定不移跟党走的信心。

一路激情,一路倾情,攻坚中之坚,克难中之难。村里扶贫成效之高,群众评价之高,关键在于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用“心”,他们以“星火燎原”般的团队精神感染和变化着大面村。

成竹在胸,擘画有道。今年,大面村将向最后的贫困堡垒发起总攻,确保实现全村整体脱贫。尽管脱贫攻坚工作仍然艰巨,但这场战役的全面胜利,一定会如期来临。

(记者 何竞嘉 付骜)

Copyright © 2008-2016  云阳网 版权所有  主办:云阳县委宣传部  承办:云阳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