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脱贫任务艰巨而繁重,剩下的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难啃的硬骨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就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为我们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总遵循”,指明了“总目标”,下达了“总攻令”,吹响了“冲锋号”。
近年来,我县19个深度贫困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产业发展成效初显,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大大增强。即日起,本报特推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走进深度贫困村》专题,刊发系列稿件,从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产业发展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解读云阳19个深度贫困村的变迁,为我县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振士气、提供典型经验,确保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
4月上旬,记者走进云阳县桑坪镇大树村,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画尽收眼底:村口玉带般蜿蜒盘旋的村组公路映入眼帘,田垄间纵横交错、整齐划一的产业基地欣欣向荣,半山腰上成片的经果林青翠欲滴,三五农户在林下辛勤劳作,耕耘着一年中最幸福的光景。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秀美的小山村,在几年前却是让大家头疼的“空壳村”。
补齐短板,完善基础设施,改变窘境刻不容缓
2017年8月,大树村因贫困发生率高等诸多原因,被确定为云阳县的深度贫困村。4518人的村子,2014年以来建卡贫困户就有126户482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0.05%。此外,受到产业发展单一、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等因素的影响,该村一度成了“空壳村”。
2017年,桑坪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副镇长于海泉到大树村担任大树村党支部书记。面对这样一个村子,于海泉一时间觉得自己的工作是“山高路也远”。“那时候全村50%左右的村民家庭收入都是依靠外出务工,留在家的都是老人和小孩。加上基础设施差、产业基础和村集体经济薄弱等短板,2016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69元,比重庆市平均水平低3180元。”于海泉告诉记者。
从那时候起,村“两委”班子就一直在寻找拔掉大树村穷根子的“药方”。没有劳动力、技术和产业,如何带领群众开辟出一条发展的新路子?于海泉说,脱贫动力不足,将直接影响扶贫工作的成效。扶贫就要先扶志,提升扶贫“造血”能力,增强贫困户发展信心。大树村有丰厚的自然资源,有良好的农业产业优势,产业带动就是村里研究出来的解决方案。
“刚开始群众对村里发展产业很抵触,因为路不通,村民出行难,农特产品难卖出村,大家是有心没胆,不想试也不敢试。”于海泉口中的这条路便是大树村通往外界的主要干道“奉松路”,虽然早年就已修缮,但是一直没有得到硬化。
“都是泥泞的碎石路,下雨就会被雨水冲起泥坑,小车和货车通行就很困难。大家想发展脆香李,但是李子的储存期比较短,路没有通,我们担心销售不出去,怕烂掉。”大树村村民盛华建表示。“要想富,先修路。”随之,硬化“奉松路”便成了大树村的当务之急。
通过多方努力,奉松路的硬化工程终于在2018年开始动工建设,目前,这条全长3.28公里的组级路沿线已发展核桃800亩、脆香李270亩、竹荪320亩,惠及农户120户近700人。
因地制宜,精心规划布局,金山银山焕发生命力
政通人和,路通业兴。于海泉说,2017年以来,大树村共新修组级路7.7公里、硬化组级路6.86公里、新修机耕道7.97公里、新修人行便道13.48公里、新修人饮池14口共1540方、新建人饮管道109公里、整治山坪塘46口。下一步还将新建组级公路20余公里,硬化组级公路30余公里,新修人行便道40余公里,新修机耕道20余公里。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将在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改善人居条件的同时,进一步助推大树村的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不是纸上谈兵,要想产业发展得好,既要考虑地理条件,也要综合市场因素。2017年以来,大树村先后组织党员干部、种养大户、本土企业家前往外地学习考察,邀请农技专家、科研团队进村指导测试,综合考虑下,大树村决定发展竹荪、中药材、黑木耳、核桃、脆香李等产业项目。
近段时间,村里新建的110亩竹荪种植项目已经完成了播种,今年六月中旬将成熟采收。于海泉介绍说,大树村在产业发展上既选择了当年可采收的项目,又选择了生长周期长的项目。竹荪、黑木耳等当年采收项目能够保证当年农户的收益,核桃、中药材、脆香李等周期长的项目能够保证今后的持续发展。
主动靠前,精选产业业主,补足发展核心动力
农林产业发展,周期长、见效慢、技术要求高。因此,近几年大树村始终坚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着力引进、培育、扶持了一批“懂技术、善管理、资金雄厚”的重点企业、合作社、农场主。
2017年以来,大树村已成功引进易胜农业、久丰农业,注册成立了云阳县群助核桃专业合作社等多家企业、合作社,主导产业覆盖90%以上的农户。截至目前,全村共培育市场主体51个。其中,注册工商企业14个,个体工商户32个,合作社5个。
目前大树村共发展竹荪405亩、核桃1600亩、李子270亩、中药材50亩、黑木耳30亩。计划到2020年底,新发展竹荪235亩、黑木耳30万段,并利用原有楠竹资源,建立楠竹加工厂150平方米,加强利益联结,扩大农户收益。
产业发展,质量是关键。为打通产品销售渠道,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户收益,大树村在产业发展方面首先做起了技术文章。从产业发展之初,大树村就坚持引进技术成熟的农业企业和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的方式,让产业发展“少走弯路”,产品质量有保障。
“现在村里每个农业企业和合作社都有自己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也掌握了大部分的种植技术。”于海泉说。2017年以来,大树村已邀请市县专家团队进村对农户进行一对一技术指导超过10次,动员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和一般农户参加市县镇举办的实用技术培训会达16次。
目前,大树村建成3个竹荪产业基地,覆盖全村7个村民小组。2019年全村竹荪产量达到800公斤,通过农村电商和产销对接,远销福建等东南沿海城市,产品供不应求。
就近就业,多重利益联结,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在逐步做强做大产业蛋糕的同时,让全体村民共享发展成果也是村“两委”班子重点谋划的事儿。根据产业实际情况,村里通过多种方式让群众受益增收。一是竹荪、黑木耳等产业由村集体投入,采取“5122”的固定分红模式,让所有村民受益;二是李子、核桃等产业分户实施,采取“基地+农户”模式,由政府提供种苗,合作社负责日常管护,收成后农户自行销售,利益自得;三是鼓励村民自己成为股东,通过土地、资金、劳动力入股中药材项目,补足发展动力;四是企业投资部分,通过土地流转、入园务工提高群众收入。
大树村的脱贫户唐传平一家就是这些产业的受益者。2009年,唐传平被查出患有肾炎,开始靠吃药维持病情。2017年病情加重的他,不仅丧失了劳动力,还必须定期去医院进行治疗,生活过得紧巴巴的。村支两委得知情况后,将他纳入了建卡贫困对象。除了享受国家的扶持政策外,还介绍他父母到本村的农业企业务工。
“从去年11月开始,爸妈到基地捡竹荪、打沟,妈妈每天挣70元,爸爸每天挣90块钱。”唐传平说,农忙时节,爸妈还要回自家地里忙活,自己也会帮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去年家里还拿到了3000多元的土地流转费。
企业进村,“空壳村”不再空壳,大树村的剩余劳动力也有了就近务工的最佳去处,不少百姓因此受益。2019年,云阳易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当地农户发放入园务工工资86万余元,竹荪产业让村集体获得固定分红9760元,建卡贫困户和303户土地流转户分别获得分红25000元。可喜的是,截至2019年底,全村未脱贫仅剩5户18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4 %。
记者手记: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大树村始终坚持着扶贫路上不落一个贫困家庭,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这里的道路、水利、产业、通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沉睡的土地慢慢“活”了过来,处处透着生机。从过去的荒山荒坡到如今初具规模的产业基地,从碎石泥泞路到今天的康庄坦途,这个深度贫困村正在一步步嬗变,而这些不仅仅是大树村“面子”的变化,更是“里子”的变化,它们见证着大树村人的勤劳,孕育着大山里新的希望。
通过产业带动,大树村4000多名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走得稳健、走得踏实。大树村的生动实践也值得我们借鉴,广大农村有丰厚的土地、有稳靠的劳力,只要找准目标,提高种植技术,选育推广优质高产、适销对路的品种,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拓展市场,就一定能够提高产业发展的水平,资源活起来了、产业兴起来了,农民何愁不富。
(记者 朱学徽 张瑾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