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网讯(记者 郑红均)“兄弟”不是一个华丽的辞藻,而是一句热心的问候;“兄弟”不是一个敷衍的称呼,而是一个会心的眼神。在云阳县凤鸣镇梧桐村,就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幕:69岁的余秉海走在前,失明的陈士元跟在后,用一米多长的导盲杖紧紧相连。十多年来,他们互帮互助,胜似亲人,用细微的付出诠释着真挚的兄弟情谊。
兄弟情:相互搀扶
日暮时分,余秉海晚饭过后便会和往常一样,穿过一个马路,顺着路边的门市,走上一百多米来到陈士元家里接他去散步,每次要到了都会在门口吆喝一声:陈老弟,走嘛!
没多久,陈士元便会从卷闸门里面探出头来,咧着嘴笑着说:和哪个又矛盾了哟,火气这么重,拉起个脸给我看迈?幸亏我看不到。
这时,余秉海一路上紧锁的眉头也就一下子舒展开来。老余心里明白,别看陈老弟眼睛看不见,心里跟明镜似的,给别人算命还是有几把刷子的,自己心里的不愉快哪能瞒得过他。
于是在散步的路上,余秉海便会和陈士元娓娓道来,今天又是因为什么生了闷气。
在这两位花甲老人看来,不开心时对方的调侃,饭后一起散步谈心,平时的互帮互助,早已是生活中的常态。
“他给我带路,我就给他稳力嘛,日子久了,关系就深厚了!”这是陈士元形容他们关系时用的一句话。
而对于不善言辞的余秉海来说,他更喜欢把这份厚重的友谊用行动来表达。
在2016年7月,陈士元突然觉得自己脊椎有些疼痛,想着自己儿子在外地挣钱,去医院要是需要住院谁来照顾,于是便一直把病拖着。直到有天下午他们一起出去散步,余秉海才有所发觉。第二天一早,他就赶忙联系自己的孙子、孙媳,让他们放下手上工作,开车把陈士元送到县医院进行检查,并且自己也全程陪伴着他。
在陈士元住院的4天时间里,拿药、拿检查单、找医生、吃饭……全是余秉海在照顾着,他虽然腿脚不方便,却依然拄着拐杖在医院跑上跑下,没有丝毫怨言。因为在余秉海看来,这就是兄弟之间应该做的,亲兄弟也不过如此。
兄弟情:缘起何时
说起兄弟两人的缘分还要追溯到10年前。原本一直处于工作状态的余秉海突发脑溢血留下了后遗症,走路变得吃力,性格也越发内向,变得沉默寡言 ,平时除了在楼下儿子的酒楼里溜达外,在外走动的次数少之又少。
在一次复查时,医生看着目光呆滞的余秉海,再次劝导他,要多出去锻炼锻炼,多和外界交流,这样对身体才会有好处。
其实余秉海早就想着多出去走走,但是一直迈不出心里的那道坎:一方面是觉得自己不善言谈,另一方面自己走路又慢,应该没有人愿意搀着这样一个带病的老人吧!
余秉海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告诉他,可以去找找陈士元,他眼睛看不见,但是心里明亮,对生活也比较乐观。“你可以去找他说说话,说不定能打开你的心结,心里的压力也会小一点。”医生说。
说起陈士元,他心里也有点印象,在1998年就认识,但是之前一直忙于工作,也没有时间接触。一天,吃完晚饭,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陈士元家门口,走来走去,一直不知道如何开口,最后终于鼓足勇气开口了:“陈士元,吃晚饭没有,我牵你散步去?”
64岁的陈士元自从在两岁时患眼疾后,一直处于黑暗中,没有白天,只有黑夜,但是他并没有被病魔打倒,在不断摸索中,还学习了算命的手艺。他生性乐观,对人热情,周边邻居都比较欣赏他这种性格。每当陈士元需要过马路时,附近邻居看见了就帮他一把,他很知足,总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陈士元正愁没有合适的人一起去散步,听见余秉海这么诚恳地邀请,他笑着调侃道:“两个大男人在街上牵起走,我是不怕别个说闲话的哟,你要是不怕,我们就到街上去转哈。”
余秉海当时就乐了,就这样,他手握着一米多长的导盲杖杖头走在前,让陈士元握着导盲杖的尾巴跟在后,共同跨出了他们友谊的第一步。
兄弟情:延续一生
春秋时节,他们会趁着凉爽的天气走得远一点。路上余秉海总是会情不自禁地给陈士元讲起沿途的人文环境,让他感受一下周遭的生活变化。炎炎夏日,他们便喜欢在家旁边的工业园区转转,找一个休憩的地方闲坐下来,谈会儿家长里短,心情好的时候就轮流唱唱山歌,喊几声号子。
如今,随着余秉海老人的身体每况愈下,行走的速度也越来越慢,到陈士元家100多米的距离要走上十几分钟,但这并没有阻止他蹒跚的步伐。而陈士元却早已看穿余老哥的那份坚持,因此每次饭后他都会给余秉海打个电话问他什么时候出发,提前在家门口坐着。在听到余老哥的呼唤后,陈士元便会顺着声音的方向快他一步走下门口的那几步梯子去牵住余老哥的手,紧紧拽住。
有邻居曾好奇地问两位老人,他们这样散步还要坚持多久。陈士元乐呵呵地说:“那得要等到我们都走不动了时哟!”
日暮时分,他们又搀扶着出门散步了。在几抹灿烂霞光映照下,他们渐行渐远的身影犹如一幅简洁明亮的剪影。他们走在路上,突然一声汽车喇叭声响了,把余秉海惊了一下。就在这时,陈士元握着导盲杖的右手迅速朝前挪了挪,左手也顺势抓住余秉海的手臂,使他稳稳地站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