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县坚持以“扶智、扶志”为中心, 紧紧围绕“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任务,聚焦特困学生、特殊学生、特困地区,因人因材因地精准施策,让每一名贫困学生“能上学”和“上好学”,确保他们在成才的路上一个不掉队。
3.7万余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一直以来,我县把贫困学生资助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不断健全学前教育到大学阶段贫困学生资助体系。针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建立了部门、乡镇、学校三级联动机制,实施了学生申请、学校初审与公示、部门联合识别与认定、学校资助、乡镇核对查漏、遗漏补资助的“精准资助六步工作法”,确保了全县3.7万余名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
脱贫攻坚以来,我县发放贫困学生资助资金3.2亿元,常年资助学生3.7万余名;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2.2亿元,惠及学生30188人次,全县无一名学生因贫失学。从2015年起将每年8月定为“贫困学生帮扶月”,整合部门及社会团体资金近3363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新生8190人。
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必须确保特困学生受教育一个不掉队。为此,我县率先在全市开展差异化资助试点,3年来对享受国家普惠资助政策后仍不能顺利完成学业的3615名特困生实施差异化资助。谭常清同学就是受资助的特困生之一。
谭常清是蔈草乡丰乐村人,母亲患有先天疾病,生活无法自理,家里的收入仅靠父亲在外务工维持,但父亲因一次意外事故,导致劳动力丧失,因此,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没有了,谭常清的学习之路也差点终止。
因为教育扶贫差异化资助的实施,所以,在2015年,谭常清在免去学费、住宿费的情况下,顺利就读了职教中心学习机电维修,同时,他还享受每学期1500元的国家助学金。如今,谭常青已顺利完成了学业 。
实现残疾少儿受教育全覆盖
近日,渠马小学校长李斌像往常一样,带着20余名教职员工先后来到惠龙村、大良村、柴林村,开展“送教上门”工作,让特殊学生在家也能接受教育。
面对这些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尽管没有言语,但老师们通过表情和肢体去和这群孩子沟通,让他们享受到和其他在校学生的教育待遇。与在校学生学习方式不同的是,送教的老师通常采用绘画、唱歌等方式,让孩子通过这样一种轻松的学习方式去吸收知识。
自2016年来,我县开展“送教上门”活动到现在,全县80余所中小学校每周一次的“送教上门”活动已成为常态。
据介绍,我县针对全县1248名适龄特殊儿童,成立特殊教育指导和资源中心,采取特教学校入学、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相结合方式,多措并举,做到师资、教学、管理、保障“四落实”,确保每一名适龄特殊儿童都能接受教育。
其中,针对不能随班就读的232多名残疾学生,我县实行“三定一档”管理办法,根据残疾学生的情况,为他们定老师、定教育目标、定教学内容,对残疾学生开展生活自理教育、社会实用能力教育和提高未来生活质量必备的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并落实“一人一案”,确保残疾儿童每周能接受一次“一对一”的送教上门教学辅导和康复训练指导,还对送教上门的残疾儿童发放定额临时救助金1000元。
截至目前,全县80余所中小学校为未在校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每周上门开展“一对一”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每次施教不少于2课时,累计送教6000多人次,实现了残疾少儿受教育“全覆盖”。
6768名教师帮扶9206户贫困户
近日,海峡小学组织几名老师,来到龙洞镇龙洞小学教学点开展结队帮扶送教活动。
音乐课上,送教老师们为同学们送去了葫芦丝;美术课上,送教老师们带领同学们用收集来的塑料瓶,做成姿态不一的花瓶;体育课上,送教老师们身体力行与学生一起练习向前翻滚,惹得学生们哈哈大笑。
几节课下来,送教老师凭借扎实的教学功底、巧妙的教学方法,为龙洞小学教学点的学生和老师带来了一场生动有趣的课。课后,老师之间就教学方式、教学心得体会进行了交流。
龙洞小学教学点结对帮扶送教活动仅是我县开展教育结对帮扶工作的一个缩影。
截至目前,我县组织6748名教职工结对帮扶9206户有子女就读的贫困户,通过“贫困学生家访日”活动,为贫困户学生辅导学业,并采取“广宣传、勤走访、赠物资、帮就业、助销农特产品”等措施,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三年来,为贫困家庭助销农特产品20余种,价值100余万元,为贫困学生捐资72.5万元。
为实现特困地区优质教育资源互通共享,提升贫困地区办学水平,我县组建贫困山区学校与县域内名校结对发展的教育联盟。组织农坝小学等多所学校建立质量提升、特色发展、家校共育等16个教育联盟,抱团发展,捆绑考核,通过城乡学校结对开展课程改革、教师培训、特色建设等深度合作,进一步推动了贫困山区学校管理水平、师资素养、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同时,为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我县还加快贫困地区学校和城区学校远程互动课堂的同步建设。目前,已建成初三中、青龙小学、泥溪小学、协合村校等22个“远程互动课堂”,录播教室3个,全面开展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班队活动、教研等远程互动课题,实现城区优质资源与深度贫困地区学校共享。
此外,我县始终坚持把办好百姓身边的每一所学校作为工作重点,聚焦薄弱补短板。全面实施“暖冬计划”,为海拔800米以上52所高寒边远学校安装取暖设备,为4.7万名寄读生每人购置一床棕垫,让他们学得温暖、住得温暖。从2012年起,在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的基础上,免费为海拔1000米以上3000余名学生每天再增加1盒牛奶,确保每名学生营养充足、健康成长。
(记者 王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