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编钟
来自: 云阳县科协资料室《半月选读》   发布时间: 2014-10-24

 曾侯乙编钟

   

编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 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木棰敲击发音,音色清脆、悠扬,穿透力强。

编钟最早出现在商代,当时多为三枚一组,能演奏旋律。商代编钟造型别致,钟柄部分是空心的,并与内腔相通,钟的表面有简单的兽面纹饰。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西周中晚期,编钟已由三枚或五枚发展为八枚一组,能发出相隔一个小三度或大三度音程的两个音级。当时编钟经常用于宫庭宴会,被称为“钟鼓之乐”。至春秋中晚期,又增为九枚一组或十三枚一组。秦汉以后,编钟在经历了500多年黄金时代后,由盛兴转而衰退。到了隋唐时期,已很少流传民间。自宋以后,迄止清代,编钟铸造技术更是鲜为人知,钟乐也渐被淘汰,清代宫廷中所铸编钟,不仅其形制与传统编钟不同,其音律更是相去甚远。

1978年,湖北随州出土的战国时代(约公元前433年)曾侯乙墓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曾侯乙编钟由19个钮钟、45个甬钟,外加楚惠王送的一件大钟共65件组成,整套编钟和梁架气势宏大、工艺精美、壮观无比。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曾侯乙编钟进行检测后发现,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四百多年前就摸索出了铜、锡、铅三种成份的最佳配方,以获得优美的音色;掌握了钟体大小,钟壁厚薄与音高的严格比例,铸造出不同音高的编制系列;设计了合瓦式的独特钟形与复杂的钟腔结构,形成了奇妙的一钟双音效果和优美的旋律。演奏时,用丁字形木锤敲击钟上标音的位置,它就能发出合乎一定频率的乐音,音域可以达到五个八度,定音频率为256.4赫兹,与现在钢琴上的中央“C”频率几乎完全相等。尤为可贵的是,钟体和附件上,还篆刻有二千八百多字的错金铭文,标明了各钟的发音音调,记载了先秦时期的乐学理论等。可见,远在2400多年以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和铸造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它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2000年。

责任编辑: 代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