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巧心思演绎缤纷科普
来自: 全民素质教育工作资料(2013年)   发布时间: 2013-10-16

每年323日的世界气象日,中国气象局都会组织科普活动,今年也不例外。今年的主题是“监视天气,保护生命和财产庆祝世界天气监视网50周年”。中国气象局联合农业、水利、科技等相关部门,在全国各地上学了一出多姿多彩的气象科普大戏。

多地联动,唱响气象科普

“‘漩涡’是大自然的基本形式,别看这个小小的漩涡,它会导致台风、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发生。”323日,伴随着专家的耐心讲解,中国气象科学研究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气象日活动拉开帷幕。同一天,中国气象局对外开放,吸引了众多对天气感兴趣的“粉丝”前来参观。对他们来说,中国气象局的开放活动,为他们创造了近距离了解气象信息的机会,可以看到每天天气预报里的卫星云图到底是什么样。

中国气象局宣传与科普中心副主任陈云峰表示,今年的气象日,中国气象局发动各地基层气象单位,鼓励他们与其他部门联合举办活动,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气象知识深入人心。在湖北,来自社区和学校的气象爱好者们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武汉中心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省公众气象服务中心、省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等单位,听取专家讲解大气探测、气候变化、天气预报制作等知识。在福建,气象局邀请福州市的20个小学生家庭,参加“彩虹花”关爱未成年人气象科普专场活动,向他们介绍了电视天气节目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同时鼓励小朋友们勇敢尝试,俦一回天气预报小主持人。在重庆,气象科普馆利用多种科技手段综合展示了气象探测、气象灾害预警、气候变化与应对科普知识。在黑龙江,人们顶着凛冽的寒风,先后参观了省气象影视中心、气象科普馆和气象台、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登上气象应急指挥车,了解天气预报节目的制作流程、气象发展历程……

媒体介入助力宣传

为了将气象科学广而告之,中国气象局通过各种媒介对气象进行宣传普及。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推出《气象知识》专刊;中国气象报社推出专刊、专题,并联合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及时进发纪念世界气象日文章;华风集团制作2013年世界气象日主题宣传片,提供给各省(区、市)气象局及各直属单位,于2013年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期间播放;气象出版社科普书籍受到参观者青睐;中国天气网推出专题,联合新浪开展“微访谈”节目。

不仅如此,当微博成为时下年轻人的新宠,借助这一平台进行宣传成为了中国气象局的新任务。“纪念世界气象日新浪微博客”专题活动,自2012年启动以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气象行业由此成为全国首个拥有官方微博客群的行业。

依据气象日,香港、台湾气象同行也加入此次微博客纪念活动,首次实现两岸三地全覆盖。此次微博客纪念活动,粉丝361.2万个,发布微博客6.4万条,受到500多万名(次)网民关注,通过网民自发谈天气、谈家乡的气象台站以及专家与公众在线互动、答疑的方式,向公众传播气象科学知识,促进社会对气象的关心、理解和支持。

树立品牌活动走遍全国各地

今年,中国气象局还推出了两项科普品牌活动“流动气象科普万里行”和“全国气象科普校园行”。陈云峰介绍,前者主要针对偏远地区,后者则着重走进校园。

“流动气象科普万里行”第一站走进了河北保定的易县石家统村、满城县永乐社区以及邯郸市邯山区实验小学。在活动现场,公众不仅收到了气象科普图书、科普折页等科普宣传资料,还与现场展出的地基观测系统、气象卫星、虚拟翻书、科普游戏等流动科普展品进行互动体验,与气象专家面对面交流,咨询防灾避险、农业生产等气象方面的总是和疑惑。主办方还将科普电影搬进村,用流动影院,滚动播放应对气候变化、防灾避险等方面的科普电影电视片,告诉观众如何更好地保护自身及他人生命财产安全。“未来3年,我们计划行程超过万里,这也是叫万里行的原因。”陈云峰说。

全国气象科普校园行,顾名思义,就是要让气象科普走进校园。据陈云峰介绍,走进校园的形式多种多样:校园气象站、校园气象兴趣小组、流动气象科普进校园以及气象专家进课堂等活动都有效地把气象科学知识、气象灾害防御技能、应对气候变化知识等告诉孩子们。

科普工作任重道远

去年721日,北京市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袭击“,陆地变汪洋。当时气象部门发布了红色预警,但是却被很多人置之脑后。而之后几天的一次强降雨预警后,人们乖乖地躲进家门,却没有等到预想中的大雨。这让人们对气象部门的预测产生怀疑,人们在遭遇自然灾害的时候如何应对?气象局发布的预警应该如何对待?天气预报不准到底怪谁?成为了当时人们关注的焦点。

陈云峰说,目前气象的预测建立在数值预报的基础上,也就是根据大气实际情况,在一定数值的条件下,通过大型计算机数值计算,求解描写天气演变过程的液体力学和热力学的方程组,预测未来一定时段的大气运动状态和天气现象。但是大气运动是非线性过程,为了求解方程组必须根据人们目前对大气运动规律的认识对其进行简化处理,再加上观测资料的误差,数值预报的结果就存在着误差,因此有时预报就做不到十分准确。但是人们对预报准确性的相关知识并不了解,对预警信息也不是很重视,大家甚至连预警信号的颜色等级都搞不明白。

“这说明我们的工作还要继续深入,落到实处。”陈云峰说, “其实我们现在所做的科普,不仅局限于气象,而是与气象有关的科学普及我们都在做。比如自然灾害的应急避险。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孜孜不倦的科学普及工作,让人们了解气象,也多学习一些自救知识。”

责任编辑: 聂代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