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子里,呼吸着新鲜空气,让人神清气爽,听着阵阵松涛,让人心旷神怡……”11月19日,在云阳县长江林场,80多岁的牟方坤在儿子牟伦奎的陪同下,来到长江边,眺望着长江两岸的绿水青山,扶着自己亲手栽植的小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时,心生感慨。
今年84岁高龄的牟方坤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到长江林场里去走走,看长江两岸的绿水青山,脚踩枯枝落叶铺成松软的垫子,手扶高大挺拔的林木,有诉不尽的衷情。
1958年,18岁的牟方坤成为长江林场第一代林业人,作为队长的他,带领工友数十年如一日,顶风冒雨,垦荒植树;1992年,牟伦奎子承父业,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坚守在长江林场第一线,战虫灾,防山火,制止盗伐,守绿护绿……
66年来,两代林业人,响应毛主席“绿化长江”的号召,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守护长江防护林的赞歌。
而今,两岸青山倒映在江中,大小船只穿行于碧波之上,仿佛一幅“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丽画卷。昔日的“石头山”“光头山”变成了长150公里、面积达30万亩的绿色画廊,森林覆盖率从7.58%提升到75%以上。
宣战:啃下“硬骨头”,让荒山披绿
1958年5月,毛主席发出“绿化长江”的号召,云阳县积极响应,组建了植树造林队伍,成立了长江林场,在辖区长江两岸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植树造林运动,正式向长江干支流“石头山”“光头山”宣战,也成了新中国植树造林、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发端。
“啃下‘石头山’‘光头山’硬骨头,让荒山披绿,河水变清!”以牟方坤和胡章贵、徐培恒等为代表的“林一代”立下了铮铮誓言,带领群众上山植树造林。
据牟方坤介绍,新中国成立之初,长江两岸的山寸草不生,岩石裸露,一片荒凉,每逢雨季,雨水夹杂着泥沙流入小河,冲入长江,森林覆盖率一度降至7.58%。
垦荒:“林一代”,植树造林30万亩
“长江两岸由于长年累月经雨水冲刷,土壤贫瘠,满目荒凉,连个借力的地方都没有。江上风急浪高,人必须紧贴山壁,稍有不慎就可能滚下山坡,被江水卷走。”牟方坤谈起植树造林的经历时,仍心有余悸。
那时植树,很是艰难。按规定,要想让树扎下根,需挖出一尺五深、二尺宽的坑。坑不大,可薄薄的土层下全是石头,一锄头下去,火星四溅,手臂震得发麻,手上布满血泡。回想起当年上山栽树的经历,牟方坤表情十分凝重。
“坑凿出来了,土不够。我们就把冲下山坡的土从沉沙凼中挑回来,或就近搬运积攒的土来填。”牟方坤说,“坡陡,光靠人效率低,要请骡子帮忙。”
骡子怎么上山?牟方坤和队友们自己动手,修了一条长十余公里的骡马路。山高坡陡,骡子也怕摔跤,走到危险的地方,骡子停下来不走了,还得将泥土卸下来,用人工转运。夏天,天气太热,骡子走不动了便躺在地上,累得气喘吁吁,将泥土翻倒在路边,最后还得靠人工来背,因此,牟方坤和队友也有了一个外号——“骡子”。
植树造林需要更多的树苗,苗从哪儿来?牟方坤和队友想尽了办法。为了减少成本,便自己育苗,他们用心呵护每一棵树苗,让苗子的成活率更高。
有一次,牟方坤在石头缝里栽树,不慎摔下悬崖,折断三根肋骨。牟方坤笑着说:“相比有的工友为植树造林炸瞎眼睛,甚至还失去了生命,我这点伤痛和辛苦又算得了什么!”
牟方坤和队友每次出门就是十天半月,他们嚼土豆、饮山泉,住牛棚、睡山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直坚守在山上。
在牟方坤的家里,至今仍保存着当年种树用过的鹰嘴锄、镰刀等工具。
经过牟方坤等第一代林业人30多年的植树造林,长江两岸完成造林30余万亩,昔日荒山,已披上了“绿装”!
接力:子承父业,守绿护绿
一向沉默寡言的父亲为何总待在山里一年半载不回家?牟方坤的儿子牟伦奎总是不理解。
1992年,牟伦奎子承父业,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成为“林二代”。待他亲身经历了林场“战虫”一役,才慢慢理解了父亲。
上世纪90年代初,长江林场常绿柏树遭受柏木叶蜂侵害,面积达7万多亩。
据介绍,柏木叶蜂病是一种绝症,是树种单一引起的、很难根治的世界课题。
每年5月上旬,天气转暖,越冬后的柏木叶蜂虫卵便破土而出,幼虫爬上柏树,暴食7至10天后,又钻入土中产卵,留给人们应对的时间很短,很难应对。
“最初种树,与天斗,与地斗,等到树苗成林了,现在还得与虫子斗。”牟伦奎说。
牟伦奎和队友一边研究柏木叶蜂的习性,一边采取刨土捉虫、灯光诱虫和人工喷药等手段捕杀柏木叶蜂,可收效甚微,后来采取用农药进行消杀。
当时,消杀柏木叶蜂用的是有毒农药,靠背喷雾器喷洒,在陡坡密林里行走也很艰难。牟伦奎和队友每天背50多斤药水,一大早出发,半天两个来回,可效率还是太低。
“每次打药下来,全身湿透,伤口和衣服一接触,像刀片割肉。”为战虫,牟伦奎每天都要经历三四次这种“洗礼”,40岁出头就落下腰椎间盘突出和风湿关节炎等毛病,只有贴上膏药,才能稍微缓解疼痛。
后来采用飞机或无人机集中喷洒,缩短了柏木叶蜂活动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用了5年多时间,柏木叶蜂病基本上得到制止。
为了林木的健康成长,长江林场开始“针改阔”示范,牟伦奎和工友们趁着雨后天晴,在林子里测量、拉线、打窝,栽植阔叶类的小树苗,让各种苗木共生,减少病虫害。同时,他们还要巡山护林、宣传防火知识。
茫茫林海,绿色满山,得益于牟伦奎和工友长年累月的悉心管护。30多年前,当地不少农民住的是土屋,有的村民为建房或烧柴火,常趁夜色盗伐林木。牟伦奎和队友要做的,就是每天晚上提前蹲守,一看到手电筒亮光或听到树倒下的声音,就立马冲过去。“常常,守了一个晚上,也没动静,手脚却已冻得冰凉。”现在,牟伦奎护林重心是防火,他和队员常年不休,每天一边巡山一边宣传防火知识:“群众一看到我们,就知道要说什么。对这片来之不易的绿色,老百姓越来越爱护。”
“决不让长江防护林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如今,身为长江林场龙洞管护站站长的牟伦奎对于父辈的选择,有了更深的理解,深感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记者 刘兴敏)
云阳报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