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三峡险,更胜蜀道难!峡深、崖陡,黄鹤之飞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千百年来,它以无与伦比的险峻,超越了千年的蜀道传说;高速、高铁,山凿一尺少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七十五载,它用天翻地覆的变化,绘就了如今的天堑通途。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展现新中国发展变化中的壮丽史诗和巴渝地区党员干部苦干实干,战天斗地的英雄气魄,特别是渝东北三峡地区道路交通的巨大变迁,我们联动开州、巫山、巫溪、石柱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更胜蜀道难》,反映渝东北三峡地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不等不靠改善交通出行,自力更生开凿悬崖天路的壮举气魄和不畏艰难、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今天刊发第一期《云阳上坝乡:30口棺材30里路 绝壁也能凿通途》。
“不听话,到上坝,要调皮,到红旗。”一句来自云阳民间的玩笑话,却真实反映出上坝乡这个地处云阳县东北部的小乡镇,曾经因为距离县城远、交通条件差,被公认为全县最偏远艰苦的地方。通往上坝乡的县道沙上路因为要途经一段长约1000多米悬崖挂壁公路让不少外地司机望而生畏,这段路修筑的背后更是隐藏一段党员干部备棺修路,向天要路的感人故事。
“哪怕书记不当了,公路也必须修通!”
早在1908年,英国植物学家尔勒斯特·亨利·威尔逊到中国西部考察,沿水路途经云阳到达上坝乡考察,他第一次用照片向全世界展现了这个地方艰难险阻的道路交通和贫穷落后的生活状况。
“当年的交通状况非常落后,威尔逊为了到上坝考察采风,光是民工就用了50多人,有运输物资的,有生火做饭的!”9月24日,在这条100年前的阡陌小路上,云阳县上坝乡党委书记郭柯岑介绍起了这条被称作“威尔逊之路”的崎岖山路。
崇山环绕、四面临崖,说起是路,其实无路。当年,上坝乡的群众想要出乡的唯一通道便是这条悬崖峭壁间的“威尔逊之路”,通过这条道路需手脚并用,在80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攀爬6个多小时,多少年来,人员伤亡,物资损坏,时有发生。
“那个时代吃点盐都要去沙沱挑,从凌晨出发,一整天的山路,要天黑了才能回来。”今年77岁上坝乡石梁社区居民喻吉安对当年的交通状况印象深刻。
“翻山越岭,路窄得很,悬崖有的地方有阶梯,有些地方阶梯都没有,有时候走到半夜,连讨口水喝的人户都没有。”接过喻大爷的话头,75岁的石梁村原民兵连长汪有沛也打开了话匣子。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1974年,在时任沙沱区区委书记李云培和上坝乡党委副书记陈世忠带领下,沙沱区整合了当时鹿鸣、马槽、沙沱、上坪、上坝、红旗六个公社1000多人的队伍开始了愚公移山、向天要路的壮举。“哪怕书记不当了,公路也必须修通!”动员会上,李云培的讲话让村民至今印象深刻。
“区委开会那天我在现场,李云培书记说沙沱区的人民不把这个路修通,我都不当书记不姓李,他有这么大的决心。”尽管已经年近九旬,但回忆起当年的盛况,上坝乡东阳村原党支部书记谢合保至今记忆犹新。
干群一家,群情激昂。同样在动员会现场的上坝乡东阳村原村委会主任张书彬回忆道,不但当时区委书记李云培有这么强大的决心,现场世世代代受苦的群众也是这样想的“苦了几十辈人,我非要在这一
“准备30口棺材,脑袋拴在裤腰上!”
“准备?那个时候有啥子准备?区委准备了30口棺材!修路就是要把脑袋拴在裤腰上,30口棺材就意味着修这段路区委预计会牺牲30个人左右。”作为当时的中坚力量,汪有沛和参与修路的村民都十分清楚修路面对的难题,山高、崖陡、坑深、石硬,无机械设备、无专业队伍、无先进仪器、无安全防护,大家只能用最原始的钢钎、錾子、大锤、铁锹,面对着千难万险,凭的是一身肝胆。
无路难来修路更难,向天要路何其艰险,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人民群众奋勇争先。沉寂了数千年的上坝乡处处红旗漫卷,党员干部、青年团员、下乡知青,男女老少,到处热火朝天,最艰险的就是石梁大队嘚板儿(方言笨蛋)崖1000多米长的悬崖挂壁公路。
“嘚板儿崖主要有200多米高,再一个它又是直上直下的陡崖。”张书彬就主要负责这一段路的修建。为了修筑这段悬崖天路,村民找到了家里的箩筐,选择体力好、胆子大、技术好的村民,用箩筐将村民从悬崖上吊到下面再一锤接着一锤敲,敲击声、加油声此起彼伏。
修路不叫苦,无路才叫苦,虽说是修路,其实是凿路。施工全靠最原始的人工劳作,大家起早摸黑、夜以继日,不畏严寒酷暑、四季轮换,用手凿、用铲挖,用钢钎、用锤子一点一点打,一尺一尺挖。
“錾子一打一飞, 手上冬腊月裂起多宽的口,手上完全是茧疤和多大的血泡。”摊开那双如今依然老茧纵横的双手,张书彬不由得连连摇头。尽管条件艰苦,但是党员干部一线带头,青壮力量攻坚突破,哪怕面对生死考验,大家从未想过放弃。
“路不通,祖祖辈辈就长期吃苦,修路吃苦就吃这两年,所以干部群众全部都齐心。”
“当时党员团员、青年积极分子这些,如果上面一旦号召下来的话,没得一个不动的,七手八脚地动得相当快,并且非常高兴地去动。”
尽管就当时的条件做足了充分的安全准备,但是意外和危险还是会毫无征兆地来临。
“柏坪(地名)那边死了一个人,在崖上放炮炮没响,过一会儿了他又去看,一看结果响了。”牺牲的村民是喻吉安远房的侄子喻德平。
张书彬也还清楚地记得喻德平牺牲的状况。“三个炮两个炮都响了,同时点的,为什么这个还不响呢?就走近看,结果没走到,炮又响了,把人就炸起来了,他也只有二十多岁的样子。”
有人光荣牺牲,有人因伤致残……但是修路的工程没有停下来,修路的队伍浩浩荡荡,修路的号子响彻云霄……
“千年天堑成通途,而今迈步上高速!”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正是凭着这样向死而生的勇气,历时三年多,1000余党员干部前赴后继,先后牺牲1人,伤残10多人,硬是在沟壑纵横的悬崖峭壁间修通了这条困扰祖祖辈辈几千年的悬崖天路。此时沙上路虽是泥结碎石道路,却将沙市镇至上坝乡通行时间从原来的6个小时缩短到60分钟,但是特别是经过那段直上直下的悬崖天路时,不少驾驶员仍然是胆战心惊。
“2010年,有一个外地的驾驶员到上坝来拉辣椒,因为当天是晚上开车上来,光线只看得见路面,见不到外面的悬崖。但是第二天早上把货装好过后下山,路过悬崖天路这段,看到万丈深渊的悬崖过后就不敢开了。”上坝乡东阳村党支部副书记余洪明说,这些年不少外地驾驶员面对这段悬崖天路望路兴叹,很多胆小驾驶员不得不从上坝或者下面的沙市镇请来本地驾驶员帮忙开车下山。
为了让上坝得到更好发展,2005年至2015年期间,沙上路先后两次扩宽、安装护栏、硬化改造,将通行时间缩短到20至30分钟。2019年,沙上路再一次以四级公路、沥青路面的标准升级改造,将通行时间大幅缩到15分钟左右。如今,距离上坝乡仅仅9千米的巫云开高速通车在即,上坝人民也正抓住海拔高、空气好、生态优、风景美的大好机遇发展旅游和药材产业,上坝的未来一定更加美好。“考得好,往上坝跑,要当官,上轿顶山,上坝现在再也不是处理干部的地方了,公务员考试还要考得好,才能来得到!”说起上坝变化,党委书记郭柯岑最有发言权。
“头一次是泥巴路,第二次就是水泥公路,第三次柏油马路,现在马上接着就是巫云开的高速公路,你说方不方便呢?到时候我也从家门口上高速,坐高铁去北京看看!哈哈哈!”望着自己亲手修筑的公路,将联通巫云开高速,实现10分钟上高速、60分钟上高铁,8小时到北京的梦想,村民汪有沛和当年参与修路的老哥们儿都笑出了声!
(记者 刘太兴 熊彬 陈小娅 付伟 谭诗羽 夏红芳)
云阳报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