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云阳正以昂扬的姿态和坚定的步伐,在基层改革的征途上砥砺前行。云阳县融媒体中心推出系列主题报道《改革奋进正当时》,聚焦2024年云阳县基层改革典型案例,展现云阳在基层改革中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让我们一同见证云阳的改革奋进之路,感受那份来自基层的蓬勃力量与无限可能。
以“三个三”推进高标准农田“三高”建设
渠马镇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耕地保护和耕地质量提升,多次强调“农田就是农田”“农田必须是良田”。近年来,云阳县渠马镇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围绕“规建营管”,高标准、高效率、一体化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5141亩破碎、分散田块改造为高标准农田,实现“田成方、路成网、旱能浇、涝能排”,初年水稻种植任务100%完成,预计亩产同比提升20%,牢牢将粮食安全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上。
改革动因
聚焦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农村产业质量效益不高的问题,渠马镇结合主题教育“四下基层”,深入开展调研,发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客观资源约束“生产难”、科技应用限制“效益低”、规模程度不够“发展慢”等难点。
改革举措
“三保障”铺路搭桥
项目落地“高效率”
⚪上下合力谋规划完善。坚持多方参与规划设计的机制,规划设计实行“三进三出”:一进片区,绘制出现状图;二进片区,制定出施工图;三进片区,村组、农户签字确认。确保以最小成本、最高效率、最贴近群众所需,建成高标准农田。
⚪明确思路促问题化解。深入学习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网格+支部+党委包片制”三级矛盾化解机制,全力推动矛盾发现在早、化解在小,妥善解决田块破界、有序种植、灌溉用水等5大类难题。
⚪全程监管提质量进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全县率先开工,开工仪式在央视新闻频道报道。建立“周调度、月跟踪、季督查”机制,构建“监理单位+镇村干部+村民+农业专家”多元化监管体系,实时监督反馈,确保项目建设效率与质量。
“三重点”同步落实
项目运作“高水平”
⚪加强主体带动。积极引导成功人士返乡创业,依托项目培育农业种植市场主体,确保土地流转、产业发展、经营组织三到位,杜绝高标准农田“完工即撂荒”现象。引进市级龙头企业高远农业落户渠马,为企业扩大优质基地、提供基层人才、配套基础服务,有效发挥企业管理模式、市场资源等优势,实现互助互补。
⚪推动服务提质。先后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农机装备日趋完善,服务队伍更加专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创新发展模式。实行“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运行模式,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农户各司其职,联合发展走深走实。推进水旱轮作、粮油轮作、稻田种养循环等高效利用模式,实现亩均收益翻番。
“三措施”齐力并发
项目成果“高成效”
⚪推动设施配套。为破解规模化种植中的烘干、加工、仓储等难题,提早谋划布局,建设水稻加工房,实现原材料向农产品初加工转变,产业链条持续延伸。
⚪强化科技赋能。与三峡职业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农业科研项目课题组签订合作协议,建成乡村振兴学院渠马分院,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关系,建成小龙虾养殖、稻鱼共生、高粱种植等5个试验基地500余亩。
⚪加快融合发展。探索“电商+高标准农田”发展方式,实行“高标准农田订单式销售”,与消费者签约高标准农田生产大米订单。定期举办岭上夜市暨电商主题月活动,以高标准农田为背景,集聚流量,直播带货,吸引游客来渠游玩,促进农旅融合发展。
改革成效
生产条件更优
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实现田块整治2367.34亩、新建蓄水池1口、整治山坪塘49口、整修灌溉渠5660米等,耕地环境大幅度优化,耕地质量水平大幅度提高,农业交通条件有所改善,灌排条件得到优化,有力夯实了粮食生产基础,真正实现“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传统粮油水稻平均亩产500公斤以上。
产业融合更深
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现有旅游资源和农业产业高度融合,设施配套、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环节形成了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通过挖掘产业园休闲观光、亲子互动、农耕体验等业态和功能,成功吸引市民和各社团组织前来旅游、采风、消费,培育农家乐,年到访10000余人次,实现从“种土地”到“卖风景”的平稳起步。
带动能力更强
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成后,机械化率大幅度提高,水稻种植机械化率高达80%以上,业主包地种粮的积极性高涨,高标准农田流转率达到70%以上。群众土地身价大涨,不仅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还溢出大量土地,给村集体带来创收机会,特色农产品连上了互联网,创新经营模式让好产品卖出了好价格,让群众致富增收成为现实。
云阳报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