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之城】峡里云安县 江楼翼瓦齐——杜甫诗歌中的云安

来源:云阳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陈学容  2024年02月09日 21:50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云阳,这颗浸染着长江文明的峡江明珠,拥有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虽为峡江之滨的一座小县城,却自有其独特的物候风俗和江山胜迹,受到历代众多文人墨客的青睐,纷纷赋诗歌咏。

从即日起,我们将陆续推出系列报道——《诗词里的云阳》,分类梳理历代文人描绘云阳的诗歌,并略加解读,以期让读者诸君更加了解云阳、认识云阳。再者,这些诗歌虽然少为人知,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也都是优秀的,它们同其他优秀的传统文化一道,承载着我们民族记忆和民族精神,是我们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公元765年,当此之时,云阳尚叫“云安”,再六百余年后,才更名为“云阳”。

话说这年仲秋的一个傍晚,一叶扁舟停泊于云安城楼之下。帘幕启处,舟中钻出一银须飘飘、清瘦羸弱、满面风霜的老人。

这位老人,便是中国古代诗坛最耀眼的“双子星”之一——“诗圣”杜甫。

杜甫的到来,使云安与“诗圣”结下一段不解之缘,“云安”由此也进入中国诗歌史。而杜甫于此间所作四十多首“云安诗”,更成为现今云阳宝贵的精神财富。

然而,杜甫为何会来到这个偏僻的峡江小城?还得从他避乱于蜀中说起——

公元755年末,“安史之乱”起,杜甫辗转于兵火间,后因得罪肃宗,弃官入蜀,于成都筑草堂以安居。公元763年春,“安史之乱”结束,此时正流寓梓州(今三台县)的杜甫惊喜欲狂,欣然写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诗句。

“安史之乱”结束,激起了杜甫还乡的强烈愿望,他漂泊蜀中数年,无时不遥念故土,日夜盼归。最终,在公元765年,杜甫一家得以成行,“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年五六月间,杜甫举家来到忠州(今忠县),在此滞留两个多月后,便向云安而去。

杜甫到达云安后,作了一首《放船》诗,描绘了船下云安,夜泊城下所见——

收帆下急水,卷幔逐回滩。

江市戎戎暗,山云淰淰寒。

荒林无径入,独鸟怪人看。

已泊城楼底,何曾夜色阑。

诗人一家出发时,天刚破晓。遂收帆放船,入激流,逐险滩。水路迂曲,诗人卷起帷幔欣赏沿江风景,目光追随着曲折的江滩。时近日暮,江边市镇,朦胧暗淡;山间寒云,浓密散乱。荒林漠漠,不见入林小径;孤鸟将栖,好似怪人观看。顺水行舟,朝发夕至,当船泊城楼之下,天色尚未很晚。

这是杜甫见到云安的第一印象:市暗云寒,林荒鸟怪。当时的云安,自不比后来百舸争流、万商云集的云安,这其中也隐含了诗人落拓江湖的凄寒心境。

杜甫客居于云安县令在东城的水阁,因此,其诗对周遭的地理环境和风貌多有述及。《水阁朝霁奉简云安严明府》云:

东城抱春岑,江阁邻石面。

崔嵬晨云白,朝旭射芳甸。

………… 

水阁后面是山,旁边是石。这几句诗即写了周遭之景:东城环抱着春山,江楼临近铺满石块的地面。高山之巅晨云洁白,朝霞映照着绿草丰茂的原野。

另有两诗,对所居环境有更具体、突出的描写。其《子规》诗云: 

峡里云安县,江楼翼瓦齐。

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

眇眇春风见,萧萧夜色凄。

…………

这是诗人夜晚所见:江楼翘起的飞瓦整齐排列,如鸟翼相覆。楼阁两边被山中树木合围掩映,整日都有杜鹃在树上啼鸣。春风缓缓吹来,树木发出的簌簌声伴以杜鹃的啼鸣,使夜色愈加凄寒。

又《客居二首》(之一)写道:

客居所居堂,前江后山根。

下堑万寻岸,苍涛郁飞翻。

葱青众木梢,邪竖杂石痕。

子规昼夜啼,壮士敛精魂。

峡开四千里,水合数百源。

人虎相伴居,相伤终两存。

…………

诗人所居水阁客堂,前江后山,岸高万寻,波涛翻滚。葱茂的树梢间,间杂露出或斜或直的岩石印痕。杜鹃日夜啼鸣,在诗人听来,似乎是为壮士聚敛精魂。在诗人的想象中,峡江开出四千里山河,大江聚集数百条河川。这里人虎相伴而居,虽相伤相害,却终能共存。

杜甫客居云安半年有余,经历了秋、冬、春三季,其诗对这三季都有描绘。《云安九日郑十八携酒陪诸公宴》云: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地偏初衣夹,山拥更登危。

…………

这是记重阳登高之事。天气转寒百花凋零,唯有菊花开满枝头。年年重阳赏菊,而陪同赏菊的人却年年不同,只有轻香的菊花酒暂且相随。虽届深秋,但这里地处偏僻,气候温暖,人们才刚刚穿上夹衣。

“地偏初衣夹”,道出了南北的差异,此时若在北国,早已是“秋风萧瑟天气凉”了。而在这里,即便是冬天,也与北国不同,下雪天几乎不见积雪。如《又雪》所云:

南雪不到地,青崖沾未消。

微微向日薄,脉脉去人遥。

…………

南方的雪花落不到地,沾洒到山石上的虽未消融,但太阳一照便渐渐稀薄,默默地飘飞远去。雪对当地人而言,可谓是遥远的事物。

春秋时期,云安曾属楚地,居楚之西南,地气温暖,春天来得早,刚一交春,天气即变暖和,草长莺飞。杜甫有《南楚》诗记此:

南楚青春异,暄寒早早分。

无名江上草,随意岭头云。

正月蜂相见,非时鸟共闻。

…………

此诗写云安初春如画。云安初春与别处相异,别处初春,必有余寒,而云安交春即暖,所以“暄寒早早分”。江上到处都是无名青草,山间随意飘浮着白云。正月即见群蜂飞舞,尚不到时令就听到候鸟鸣唱。

杜甫在另一首诗《十二月一日三首》(之三)中,也对云安之春加以礼赞: 

即看燕子入山扉,岂有黄鹂历翠微。

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

…………

燕子飞入山中柴扉,黄鹂掠向青翠掩映的山峦深处。矮矮的桃花临水绽放,轻盈的柳絮轻拂人衣。

云安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自古物产丰富,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云安盐”。盐业,是云安人民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产业。杜甫的诗作中自然也没漏掉云安这一物产,其诗《十二月一日三首》(之二)云:

寒轻市上山烟碧,日满楼前江雾黄。

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

…………

可以想见,诗人这天立于所居水阁之前。正是风和日暖,一抹青碧的轻烟缭绕于城边山巅。阳光射下,使江上云雾变成了暖黄色。遥看汤溪河畔,云安女子们正负盐出井,儿郞们都在打鼓发船。

此诗首联写云安暖冬之景:山烟青碧,江雾暖黄。次联写运盐情况和云安风俗:负盐出井的是女子,打鼓发船的是男儿。

公元766年春末,杜甫携妻儿乘舟东下,驶向归途中的另一站——夔州府(今奉节)。他客居云安半年多所作的数十首“云安诗”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描写了云安的山川风物。正是这些瑰丽的诗篇,让我们领略到彼时云安的江山形胜和殊风异俗。

记者 李旭忠

云阳:澎溪河两岸的红叶红了

云阳第四初级中学举办第三届体育文化艺术节

҈初҈雪҈太҈美҈!云阳农坝迎来入冬第一场雪

“滨海”小城上线 云阳开启“看海”模式

云阳:野生猕猴开“小灶”温暖过冬

神秘“稀客”现身月光草坪!竟是国家保护动物……

···今日要闻

···推荐视频

云阳新闻20241219

···今日报纸

云阳报第20200806期

s

···网站专题

···广告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 2008- yunyangwang.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云阳县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渝ICP备15011569号-2
网络举报APP下载 | 电话举报号码:12377 | 国家邮箱举报地址:jubao@china.org.cn | 渝公安网备500235020001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