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烟雨朦胧。随着山路蜿蜒向前,在人和街道民治村4组,一座一百多年前的祠堂静静地伫立着,它像是一位耄耋老人,看着时光流转。设义学,兴革命,在时代的变迁中,这座祠堂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使命。百年变幻,祠堂依然传承着家风家训,记录着血脉延续,凝聚着奋斗精神。它就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温家祠堂。
云阳温氏先祖原居湖北,清初从湖北麻城迁至四川奉节,康熙年间迁到云阳盘石,后又北迁来到人和张家岩,从此扎下根来,安居乐业。
经过几代人努力,温氏家族逐渐发展,人丁兴旺,成了当地的大家族。清同治六年(1867年),温氏族人开始兴建公祠,于同治八年建成。
祠堂坐东朝西,硬山式屋顶,青瓦屋面,抬梁式梁架结构。由前厅和左右厢房及后厅组成四合院,中心为天井。天井里有金桂、银桂古树各一株。整体建筑墙体为青砖结构,祠门上方楷书“太原世泽”四个大字,最高处建有一亭子。它对研究渝东地区建筑、木雕艺术及民俗有较高的价值。
祠堂建成后,温氏族人为帮助族中困难子弟,设立了义田义学。
据温氏族谱中的《义田序》记载,时任族长温廷芳一心效法北宋名臣范仲淹,“置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但他终其一生,没能实现愿望,留下了莫大遗憾。其后,儿子九皋继承了其遗志,捐出部分自家良田为义田。族人纷纷响应,各捐私田以为公用。
而义学也几乎在同一时间设立。族谱中的《义学序》记载:“富者吝赀,贫者窘力,天地生材多隐憾焉。”温氏族人有感于富人吝啬小气,穷人处境困迫,多少有潜质的子弟被埋没而引为憾事,因此,在设立义田的同时又倡设义学。据 1872 年的续谱遵示规条中规定:“兴设义学,以培植人才。凡族中子弟,无论贫富,能读者,俱入义塾,不取学资。”从中可知,从那时开始,温家祠堂就开始兴办义学了。
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温家祠堂改设初级小学。民国初年,前清举人温聿成扩大办学范围,除了本族子弟,还广收各地有志青年。民国二十三年(1934 年),学校改称双江乡十九保国民小学。抗战时期,祠堂被借办民众识字班,扩展学校规模,办高级小学班。1943 年,附近几个保校合并于此,命名为“民治中心小学”,其寓意为“为民办学,为民治国”。
解放后,温家祠堂一直作为学校,直到 2014 年最后一名学生离开,其间经历了140余年的办学历史。
而在办义学的同时,温家祠堂还担任了一项重要的“使命”。这里白天教学,晚上就以办学的名义掩护革命,为全国人民的解放作出了贡献。
1949 年7 月,下川东临时工作委员会派郑多恒到云阳小江清理、恢复和发展党组织。9 月,根据通知,决定建立中共澎溪流域临时区委。区委成立会议在温家祠堂召开。中共澎溪流域临时区委成立后,先后在各地组织抗丁、抗粮、抗税的斗争。中共澎溪流域临时区委从成立到云阳解放,虽然时间不长,但在发展组织、发动群众、建立据点和统战策反等方面,做了一系列扎实工作,为迎接和配合解放打下了坚实基础。
温家祠堂正殿石柱上阴刻有祖训:“诒厥孙谋有典有则,绳其祖武是训是行”,前厅石柱上与祖训相对的是一副长联:“子姓无亲疏是前人血脉一点精神一团不必争尔强我弱,水木有源本緃后代财发万金侯封万户亦须念祖德宗功”。里面的内容一直教导着祖祖辈辈的温氏族人,一直到现在都还是凝聚温氏家族和使其团结兴旺的重要根系。
由于年代久远以及动乱,温家祠堂大批雕刻、雕像俱毁,为修缮保护该工程,市文物局组织专家于2020年8月开工,对温家祠堂前厅、左右厢房、后厅等木结构、木装修部分进行维修,并对室外环境进行整治,依附建筑进行拆除。2021年11月,温家祠堂修缮保护工程完工。
庭院深深,丹桂飘香。温家祠堂在时光里沉淀,虽已繁华不在,但走进这里,似乎又能感受到历史建筑文化的气息与魅力,在一步一景中,我们又了解那段尘封已久的过往岁月。
记者 刘婷 张菊
云阳报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