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氏宗祠位于凤鸣镇黎明村,是渝东地区仅有的一座保存最完整、建筑最奇特的晚清庄园,其文物价值、历史价值、民俗价值极其重要,是研究晚清川东民居建筑风格和造型艺术的“活标本。2013年,彭氏宗祠被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彭氏宗祠始建于1844年,所在之地四面环山、三面绝壁,兴建之初是用来祭祖的场所。云阳彭氏一族自彭光圭于乾隆中叶由湖北大冶迁云阳落户后漕沟后,经数十年的努力,财富逐渐由弱变强,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富户,家族也逐渐开枝散叶、人丁兴旺。
“古人会把家族的兴旺归根于祖先的庇佑,彭氏祖先觉得当时没有祭祀祖先的地方,于是就开始择地准备修建宗祠。”彭氏后裔,凤鸣镇黎明村党支部书记彭宁介绍,1844年,彭氏家族便开始建造宗祠,历时20年,1864年方得建成。
彭氏宗祠坐西向东,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复式四合院布局,由前门厅、正门厅、享殿、戏楼、学堂、天井、城墙、围墙、厢房、箭楼及四角炮楼组成。整个建筑以石木结构为主、砖木结构为辅,建筑主要集中在两重墙内,属典型的碉楼式古寨堡,其中心为高9层的碉楼,成为寨堡最显著的特征。箭楼进深约为10.6米,通高约为37米。宗祠在建筑理念、布局、功能和人文精神上,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其建筑工程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和山水观、“天人合一”自然哲学观、物质与精神的生态观,成为三峡古代山地房屋建筑的杰出代表和范例,是三峡地区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符号。
宗祠在建祠之时,在功能布局上采取“侧为族塾,所以授子孙以智慧,后设药局,所以调养生而济人疾患”。族塾主要教化族人和佃户子女,到清末取消科举制度时,彭氏家族共考取武科举人三人,秀才十余人。族塾在民国中后期更名为彭氏私立育才小学,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育才小学,1952 年改为黎明村小学,由县教育局管理。1998 年 3 月,学校迁出宗祠。
彭氏宗祠的“祖训”在代代相传中,逐渐演变成良好家风沉淀下来,其所具备的尊敬先人、崇扬贤德、教化后人、凝聚人心的作用,滋养着一代代彭氏族人甚至方圆一众乡亲。
“教诲我们子弟要尊重、孝顺父母,妯娌、兄弟之间要团结,教育我们要发奋读书,要勤节俭、勤劳动,才能把家庭建设得更好。”彭宁介绍道。
传统宗祠的功能主要为家族祭祀、议事、惩戒等,而彭氏宗祠则是一个具有复合功能的公共建筑,平时是教化子女的私塾,医治族人与乡邻的药房。由于宗祠地处三面绝壁的山丘上,一方与外交通,内部功能十分齐全,在战时也成为了保全族人与乡邻性命的“军事堡垒”。
彭氏宗祠建筑群设计巧妙、工艺考究、形制庞大、人文底蕴厚重,对研究晚清川东民居建筑风格、造型艺术、军事防御系统等各方面提供了全面而详实的史料。
历经近两个世纪,彭氏宗祠遭到严重破坏,宗祠的箭楼、戏楼、左右厢房等部分主体建筑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为进一步保护文物成果,2014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我县启动对彭氏宗祠的全面修缮工作。今年4月,彭氏宗祠的保护修缮工作全面完成,这座承载着家族故事的宗祠,又重新焕发新的生机,关于彭氏祖辈的故事,又在青砖黛瓦中慢慢流传。
记者 刘婷 姜涵玲
云阳报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