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陈维灯 实习生 庞梧萱
景程制衣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忙碌。首席记者 陈维灯 摄\视觉重庆
■微型厂房里每年产出的近20万件女装,成为巴黎、纽约街头一道道靓丽风景
■在万开云三地交界处的平安镇,像这样专门从事外贸加工的小微企达10余家
立春后,洞溪河畔的云阳平安镇乍暖还寒。平安镇平安社区,云阳县景程制衣有限公司的厂房里,却是热火朝天。
30多名平均年龄近50岁的农村妇女在制衣电车前忙碌着,一块块普通布料在她们手中变成了一件件精致的女式开衫。
厂房面积不大,只有400余平方米,仅有55台制衣电车,可每年有18万余件各式各样的女式服装,从这里开启跨重洋、越千山之旅,成为巴黎、纽约街头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平安镇地处云阳最西边,位于万州、开州、云阳三地交界处,是名副其实的山区小镇,群山环绕,境内海拔高差近千米,总人口仅4万余人。
就在这山区小镇里,像景程制衣这样专门从事外贸加工的小微企业有10余家。
这些小小的厂房里生产出大量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服装、电子器件、体育用品……
制衣厂
保质保量完成订单,谋划创立自有品牌
“我在沿海的制衣厂干了20多年。”几年前,返乡的陈建和丈夫李方霞创办了景程制衣,开始为广东虎门一家商贸公司代工生产出口女装,“这几年从沿海返乡带娃的妇女比较多,我们这个活路比较轻松,时间也相对自由。”
50岁的李子容已是景程制衣的熟练工,“只要有活路,我基本上都来。计件工资,最高一个月拿过8000多块哦。”
李子容家住平安镇向阳村,走路到厂子也不过20余分钟。景程制衣让她实现了就近务工,既能赚钱养家,也能就近照顾家人。
身有残疾的陈小萍是平安镇联高村人,也是村里的脱贫户,“娃儿老汉在重庆主城打工,我一个人带着两个细娃,在厂里务工,平均每月能拿2500块钱。”
稳定的订单、相对固定的人工,让陈建计划扩大生产规模,“准备添置30台制衣电车,把二楼的厂房也利用起来。”
陈建的想法,得到了平安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
“我们为她争取了50万元的乡村振兴示范车间补助。”平安镇镇长付健介绍,镇里还在基础设施建设、工人招聘等方面为景程制衣提供帮助和支持。
新的制衣电车很快就能到位,但陈建并不满足于此,“我们现在主要是代工,还没有自己的品牌,利润很低,平均下来一件衣服仅有2.5元的利润。”
在保质保量完成订单的同时,创立自己的品牌,是陈建和李方霞的新梦想。
电子厂
劳动强度不大却缺人工,产值提升有难度
离景程制衣不远的云阳县平佳电子厂,却要冷清许多,几名工人在生产线上组装着磁环。
“我们生产的磁环主要用于新能源充电器,出口到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平佳电子厂厂长曹亮告诉重庆日报记者,磁环的组装几乎全靠手工,技术含量不高,只要手脚灵活、眼睛不花就能做,“一些工人把活路拿回屋头做了,厂子里人就少一些。”
磁环的组装共有10道工序,工人都拿计件工资。
负责外观检查、合脚工序的向芬,检查一个磁环计酬0.75分,“一天能完成1万多个,一个月全勤能拿到2500块钱左右。”
手脚麻利的刘晓英不仅白天在厂里做活路,晚上还把配件拿回家中组装,“我一个月能拿3800多块,收入还是不错。”
目前,平佳电子一年能完成30余万个磁环的组装,年产值逾200万元,但曹亮也有自己的烦心事,“很难扩大产能,主要是人工不足。现在我们固定工有30多个,缺口近50人。”
曹亮介绍,平佳电子的总厂在万州,“平安交通便捷,几分钟就能上万开高速。总厂希望我们能多接一些单子,人工够的话平佳电子的产值翻几番也问题不大。”
为何景程制衣人工相对稳定且缺口不大,平佳电子却缺人工呢?
“磁环太小,活路做久了眼睛累得很。”向芬告诉记者,另外有些工序的单一计件工资不足1分钱,让许多不了解的人提不起兴趣。
付健介绍,为了帮助平佳电子解决人工不足的问题,平安镇在春节前后组织了多场招聘会,也组织了不少返乡农民工到厂里实地参观,“几场招聘会下来,目前已表达意向的有二十多人,希望他们能够尽快到岗。”
篮球厂
想扩大生产规模,可订单多少无法掌握
正月初八,平安镇联高村篮球厂就已开工。
村里的这家篮球厂,产品均供海外市场,每年生产篮球十几万个,年产值100多万元。
篮球厂负责人申逸骏早年在沿海某篮球厂打工,从杂工做到了车间主管,还先后介绍平安镇近300人到所在企业务工。
当申逸骏离职返乡照顾双亲时,他带到厂里的村民大部分也已经返乡。“回来的熟练工多,我也熟悉业务,厂长就喊我在村里搞个厂子,为他们代工。”就这样,申逸骏回到村里,在镇、村的支持下办起了篮球厂。
“最开始没有厂房,村里就把原来的办公楼交给我,当厂房用。厂里每年固定给村集体分红5000元。”申逸骏介绍,联高村由原联合村和高胜村合并而成,原联合村的办公楼闲置几年了。
“闲置办公楼改成厂房,盘活了闲置资产,解决了篮球厂的厂房问题,还给村集体带来了收入,一举多得。”付健介绍。
如今,篮球厂为30多位村民提供了固定就业岗位。
年过六旬的申碧君、李尚玉没啥文化,无法外出务工,如今在厂里负责打气、上胶等工序,每个月收入2000多元。
而负责贴皮的栗媛媛,是最早一批从沿海篮球厂返乡的务工人员,技术熟练的她每个月收入都在6000元以上。
可申逸骏也有烦心事,“篮球厂工资不低、愿来的人也多,我们想扩大生产规模,可订单多少我们自己没法决定。”
如何解决?申逸骏和镇里还没有想出好办法。
云阳报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