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是通过组织农村群众参与工程建设获取劳务报酬,以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帮扶政策。今年以来,凤鸣镇坚持把“以工代赈”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通过项目建设积极创新拓展赈济模式,有效破解了农村务工难、业主生产难、劳务承接难等问题,让广大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增收,一幅村庄美、产业旺、腰包鼓的乡村振兴美好图景正悄然呈现。
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近日,凤鸣镇太地村3组的一处老旧民房前热闹非凡,十几名身着“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黄马甲的工人每天准时到场,铆足干劲推进该处人居环境整治。
既是现场工人又是本组村民的向可阳说,之前他一直在外地干活,自今年“以工代赈”项目在村里实施后,他便留在了家里,一边打工一边照顾老人,一个月下来收入四五千元,可谓两全其美。
在太地村,和向可阳一样选择“宅”在家乡的人还有很多。近几年,受疫情影响,当地一些年纪较大的农村劳动力在外就业比较困难。鉴于此,凤鸣镇通过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充分发挥“赈”的高效作用,有力解决了当地群众务工难的问题。截至目前,已吸纳太地村等项目所在地群众72人参与工程建设,总计发放劳务报酬155万元。
企业发展更有信心
“大家要小心点,莫把柑橘树伤到了。”在太地村张家湾(小地名)一片种满柑橘的山坡上,云阳县合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何之润正带领村民除草修枝,悉心管护这片初长成的“甜蜜”产业。
2019年,何之润看好太地村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于此流转26.7公顷土地,全力发展柑橘产业20公顷、粮油产业6.67公顷。如今,1.2万株柑橘树长势良好,但园区的道路还未完全整治硬化,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导致管理柑橘时极不方便,阻碍了产业发展。
好在,“以工代赈”项目给他带来了转机。“通过以工代赈项目,村里硬化了1.2千米产业路,目前还有5、6千米正在等待下步施工。”新建了基础设施,补齐了发展短板,解决了生产需求,这让何之润倍感振奋。他说,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预计柑橘产量可达20万公斤,粮油产量可达1.5万公斤。
村集体经济跑出“加速度”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带领村民致富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太地村立足本地发展实际,创新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劳务公司”模式,成立了村办企业劳务公司,取得了积极成效,但面临内生动力不足、发展后劲疲软等问题。
借助凤鸣镇“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的东风,太地村党支部主动出击,承接了该村施工项目的全部劳务,涉及硬化产业园区路4.6千米、生产便道4.8千米、人居环境整治72户。
“‘以工代赈’吸纳解决了全村52名剩余劳动力,人均可增收5000元,切实有效带动了我们的集体经济发展。”太地村党支部书记张玉安介绍,去年全村集体经济56.7万元,今年将达到100万元。通过“以工代赈”项目,村子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人居环境越来越优美,村民收入越来越可观。
重点工程项目投资规模大、带动效应强,吸纳当地群众就业潜力巨大,是实施“以工代赈”的重要载体。今年,凤鸣镇有力有序推动重点工程项目“以工代赈”政策落地落实,实施了3个“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争取“以工代赈”各项资金2040万元,建设内容包括农村道路硬化、人居环境整治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园区产业路、生产便道等配套性设施等,为项目所在地群众特别是脱贫人口、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提供了一大批规模性务工岗位,切实发挥出了“以工代赈”带就业促增收的政策功能。
“依靠‘以工代赈’项目,可解决约300人的就近务工问题,预计发放劳务报酬500万元。同时打造了一批人居环境示范点、产业示范园,美了乡村,富了村民。”凤鸣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徐向阳表示,接下来将以点带面,大力促进其他项目按照“以工代赈”的要求来实施,带动更多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持续为乡村振兴造血活血。
(记者 刘冲 谭启云)
云阳报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