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发展的产业经济、日新月异的城镇风貌、安全通畅的交通网络、文明有礼的人民群众……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彰显着文明的力量,最终汇聚成凤鸣的文明“底色”,也印证了数万凤鸣百姓的幸福追求。
文明城市创建不仅是城市建设,也是经济建设,更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为纵深推动全县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近年来,凤鸣镇坚持以民为本、以文为魂,瞄准“一心两极三片”核心区定位,持续在经济产业发展、场镇品质提升、人居环境整治、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狠下功夫,不断夯实文明创建基础,切实用文明力量滋养和支撑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振兴“强起来”
连日来,凤鸣镇通过科学决策、精准防控,在严控疫情风险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组织安全生产,做到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手抓、两手硬。在银浩永利玩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90多台机器整齐摆放,工人们有序进行着剪裁、缝纫、装配、填充。该公司于去年2月底开始投产试运营,拥有生产线7条,年生产毛绒玩具500万个,产品远销美、韩等国,年产值达2300万。
作为我县发展的五个“中小企业集聚区”之一,近年来,凤鸣镇积极拓展空间布局、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外引内培和服务保障,工业经济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目前,全镇共有工业企业180余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6家),工业总产值近10亿元。
而在凤鸣镇里市社区,当地农户正抢抓有利天气,全力备战春耕,两台玉米精量施肥播种机和旋耕播种机正在田地里来回穿梭着,播撒着秋收的希冀。
据重庆云粮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庞恒介绍,他们与凤鸣签订了打造万亩粮油生产基地的框架协议,今年完成了2000多亩土地流转和宜机化改造,宜机化改造之后的土地基本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今年的春播种以玉米为主,预计今年玉米总产量可达500至600吨。
今年,凤鸣镇通过撂荒地复耕复种,大力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经果林间种粮油作物,全力抓好春耕备耕,促进粮食扩面增产,预计全镇将完成粮食播种面积9.6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3.1万吨。
没有经济的做大做强,就没有文明创建的坚实基础。近年来,凤鸣镇以云阳(凤鸣)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主战场,坚持“产业融合化、园区景区化、乡村旅游化”思路,构建“一心两片三带四线五园”产业发展格局,在园区内已建成标准化桑园1万亩、稻油基地1.2万亩、3500平方米标准化蚕桑养殖示范基地1个。同时,大力发展稻油加工、蚕桑烘焙加工、桑枝菌加工等产业链,引导发展民宿、餐饮、农耕体验、亲子游娱、认养采摘等三产链条,推动形成集康养旅游、科普教育、综合加工、文化体验、生态循环农业于一体的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加快城市更新,城镇品质“升起来”
四月初的凤鸣,艳阳高照,如同初夏。近日一早,在凤鸣镇城中的一处生活垃圾定时接收点,两名环卫工人按时到达后,便站在垃圾收运车后耐心等待。几分钟后,附近居民陆陆续续提着垃圾桶或垃圾袋前来倾倒垃圾。
据云阳县兴旺清洁服务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张贻政介绍,凤鸣场镇共有27个“公交式”生活垃圾定时接收点,每天约有22吨生活垃圾。为了及时将这些垃圾运走,他们每天四点就要起来,按顺序接收后将垃圾运往莲花去处理。
垃圾不落地,城镇更美丽。为进一步提升城镇品质,凤鸣镇积极探索推行场镇“垃圾不落地”综合治理模式,通过取消主要街道及公共场所的垃圾桶,聘请专业市政保洁公司统一收集、封闭直运,引导居民定时定点投放垃圾,逐步养成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大幅提高了场镇“颜值”和城镇形象,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自豪感也显著增强。
提升城镇品质,才能不断满足群众对优美环境、健康生活、文体休闲等方面的向往,在城市生活得更温馨,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在城镇定心扎根。近年来,凤鸣镇尤其注重内外兼修,在和谐宜居、城乡融合上狠下功夫。坚持自身规划与县级规划一脉相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科学谋划区域范围内的城镇、产业、基础设施、文化、公共服务、生态、安全“七大体系”。坚持高起点规划,融合公园城镇理念,不断完善事关老百姓生活的文化、休闲、运动、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持续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多措并举推动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以美食一条街、健身房、三个购物中心等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一路高歌猛进,城镇功能更加健全、环境更加优美。此外,通过不断优化市级特色小城镇建设,抓好精细化管理,以党建引领场镇建设,以党建促进城镇管理,实现镇村垃圾收运处理全覆盖,推行“门前三包”制度、“城镇垃圾不落地”微改革等,有效推进城镇管理更新。积极探索城镇公用设施“市场化”运营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建设城镇停车场、农贸市场、体育运动中心等设施,逐步实行市政公用设施有偿使用机制。
改善人居环境,幸福底色“厚起来”
太地村位于凤鸣镇东南方,素有“凤鸣小粮仓”之称,曾获 “重庆市市级生态村”“县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美丽乡村示范村”“农村环境整治宜居示范片”等荣誉称号。
四月天,走进藏在“深闺”的太地村,只见一排排红顶黄墙的低层民居依山势错落分布,房前屋后绿树掩映、池塘环绕,一条条干净整洁的乡村小道曲径通幽。置身其中,观叠叠青山、闻阵阵花香、听声声鸟语,从高空俯瞰,斑斓色彩肆意泼洒在太地各处,好一幅山水田园诗意画卷。
这份兼顾浓浓乡愁与田园风光的乡村新面貌,得益于太地村因地制宜开展的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一个在村里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人,木匠张春亲眼见证了这一可喜变化,可谓感触颇深。
“以前,我们这里都是土路,现在都硬化了,走路那些都不会粘泥巴。鸡子鸭子也搞规范了,完全归圈,污水也统一归池了,环境搞得相当好,我们住起舒服多了。”张春笑着说。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升群众幸福感,促进农村社会文明和谐的重要保障。该村党支部书记张玉安告诉记者,为大力整治人居环境,打造美丽乡村新样板,村里成立了专门负责小组,常态化开展鸡鸭归圈、污水归厕等,对全村所有公共区域实行卫生责任制,使老百姓房前屋后绿化、硬化、亮化、美化。每个月不定时进行检查评比,优秀者予以表彰,不合格者纳入黑榜,通过广播等方式在全村范围内通报。此外,充分利用村规民约对不清洁户进行约束,每户收取10元教育费,督促其做好清洁卫生。在镇村干部群众上下一心、齐抓共管下,“花香凤鸣、和美太地”已逐渐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乡村要振兴,环境是底色。开启“美颜模式”的太地村,只是凤鸣镇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镇以人居环境充实文明内涵,切实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提升人民幸福感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实、抓好。在常态管理方面,已形成了“镇、村、户”三位一体管理体系,2021年全镇共计农村改厕491户,风貌改造百余户。截至目前,太地村、马轩村被评为市级美丽宜居村庄,已建成张家湾、徐家祠堂、红瓦屋等7个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其中,张家湾片区获批市级农村人居环境示范片。此外,将文明创建与人居环境整治有效结合,大力开展文明创建志愿服务,常态化宣讲文明创建工作要求,在全镇形成“人人爱护环境,人人争创文明”的良好氛围。
践行新时代文明,精神生活“富起来”
“老辈子,等一下,注意看对面的红绿灯!”近日,凤鸣镇凤凰岭社区志愿者们利用周末时间,组团来到该镇重要路段开展“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活动,对行人、非机动车随意横穿马路、乱闯红灯等交通陋习进行劝阻,提醒他们注意红绿灯,按交通信号通过斑马线,使广大辖区居民深刻认识到文明行走、礼让斑马线的重要意义,以及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待人流和车流高峰期过,身着绿马甲的志愿者一行又转战到背街小巷,一手持火钳一手拎口袋,躬身清理地上的纸屑、塑料袋、果皮、烟蒂等,所到之处垃圾悉数入袋,背后则是一片洁净清爽。
“在凤鸣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带领下,我们经常组织志愿者在特殊节日或闲暇时刻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许荷花说,为凝聚群众服务群众、打造社区思想文化阵地,今年以来,她们通过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已累计开展理论宣讲、文明礼仪、文明交通、反诈宣传、疫情防控等志愿服务活动十余次。
一座城镇的文明,不仅体现在“面子”,更存在于“里子”,植根于老百姓的日常行为。如何让文明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带动群众积极参与?近年来,凤鸣镇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全过程和各方面,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原则,以自治、法治、德治助推文明创建,将“文明种子”遍撒凤鸣大地。自治,营造文明新风尚。目前,凤鸣镇24个村(社区)根据自身实际制定村规民约,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载体,开展“文明行为我带头”“文明礼让”等主题实践活动,垃圾分类、交通礼让、随手志愿等逐渐成为凤鸣百姓的自觉行动。德治,突出榜样新作用。以榜样评比为抓手,扎实开展群贤榜、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家庭户、八好之星、榜样家庭评选,大力培育优良乡风民风家风,累计评选出各类榜样百余人,“无事酒”得到根本遏制,营造了尊重榜样、学习榜样、争做榜样的良好乡风。法治,涵养城镇新文明。率先践行《文明行为条例》,推动文明从“软约束”变成“硬约束”。积极打造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品牌——“天平驿站”,大力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计划,深入推进社会法治建设,让法治意识外化为群众自觉文明行为。
文明似一道瑰丽彩霞,将凤鸣大地渲染地愈发迷人。新变化、新风貌、新气象,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也让持续增强了广大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凤鸣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以市级特色小城镇建设和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培育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特色品牌,聚焦“建美城镇”“做强园区”“做优片区”“扮靓社区”,不断夯实城镇文明基石,筑牢城镇文明根基,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地、巴渝原乡乡村旅游休闲目的地、全国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标杆地。(记者 刘冲 谭启云)
云阳报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