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乡愁,他“身许”返乡创业路;一份执着,他“身许”机械发展路;一份责任,他“身许”脱贫致富路。他是土生土长山里娃,也是农业机械操作专家,他带领村民在田野大地播种下希望,在层层稻浪中收获梦想。
他就是南溪镇天河村陈昌民。今年,他获得“十佳农民”称号。6年前,他决定返乡投身农业,用自己的实践诠释了一条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之路,实现了“造梦——追梦——圆梦”的梦之历程。
走进田间 开启造梦第一步
今年43岁的陈昌民,是南溪镇天河村土生土长的村里娃,对这片养育他成长的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
陈昌民记忆中,烙下了父辈起早贪黑的辛劳场景。陈昌民的父亲是种田能手,但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命运——来一场冰雹,发一场洪水,生一场虫灾,都可能让一年的汗水落空。就算是风调雨顺的年份,也难免受市场影响,丰产不丰收。
“在我父亲这辈人看来,种地是发不了财的。”从16岁起,陈昌民就外出打拼,但对故乡一直牵挂在心里。
2015年春节,陈昌民回到家乡,看到村里的年轻人都出门打工了,老人体力又跟不上,很多田地都荒废了,昔日的村庄变了模样,心里不禁难受起来,“南溪镇天河村原来是南溪镇的一个产粮大村,现在土地大多荒废了,我想改善这种现状”。
这份挥之不去的牵挂让陈昌民萌生了返乡投身农业的想法。
“从何做起?这是个问题,不能再用老套的种田方式。”回到家乡,陈昌民发现如今的天河村组级路、机耕道都早已硬化,加上村内整体地势较为平坦,为机械化农业发展提供了“舞台”,愈发坚定了他返乡创业的念头,怀揣着乡愁,带着多年在外打拼积累的资金、经验、人脉,毅然决定回来,走进田间,开启造梦第一步。
敢闯敢干 做扎根田间的追梦人
2015年,陈昌民在天河村流转了13.3公顷土地,成为扎根田间的追梦人。
“山区农业发展如果不靠机械化,单纯依靠人力,不仅成本高而且效率低,很难找到出路。”找到了关键点,陈昌民大刀阔斧投入150万元进行土地宜机化整治,再购入3台插秧机。
尝到了甜头的他,决定扩大产业。但是,资金和技术问题接踵而来,陈昌民进退两难。
“需要资金可以向亲戚朋友求助,差技术问问政府怎么样?”妻子谢琼的一句话让陈昌民豁然开朗。
陈昌民联系南溪农业服务中心和县农业农村委寻求帮助,从播种、插秧、施肥、耕田,到除草、喷药、防虫害等方面,都得到系统的培训和指导。陈昌民的回乡种植梦终于步入了正轨。
“机器刚到,我就开进地里操作,有培训课我就参加,平时我就自学。”凭着这一股子干劲,陈昌民成了机械操作能手,还荣获了年度中国技能大赛——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大赛农机赛项重庆选拔赛优胜奖。
如今,陈昌民流转本村土地37.3公顷,大力开展土地宜机化整治,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解决了当地无劳动力种地和土地撂荒问题。
圆梦现代农业 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金秋十月稻飘香,稻花香里说丰年。在南溪镇天河村昌隆农业基地,沉甸甸、金灿灿的稻子压弯了稻穗,微风吹过,金黄的麦浪随风起舞。陈昌民驾驶着水稻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收割、脱粒、卸仓、装车、运输,忙碌的丰收景象让人沉醉。
返乡创业以来,陈昌民始终坚持将带动周边村民过上好日子为己任。2020年,陈昌民带动周边50余户农户在基地务工,每户增加收入1~2万元。
“发展现代农业,关键要积极探索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新思路和新方式,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身为党员的陈昌民肩扛责任、放远目光,他打算努力实现产业自动化、品牌化,创造更多的务工机会。陈昌民表示,接下来主要对机防、机耕、机收等方面开展社会化服务,同时加大农业技术交流,发展更多的产业,让更多农户受益。
站在田坎上,陈昌民的眼里又是一幅明年丰收的繁茂图景。
(记者 郑红均 实习生 周小渝)
云阳报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