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书记责任大,解读政策要到家。云阳镇里扶光华,走访农户家常拉。田间地头说说话,协助农耕把地耙。扶贫攻坚政策好,幸福生活人人夸。”这是邵乘胜在诗中对扶贫工作的描写。
2019年3月,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邵乘胜被委派到云阳县云阳镇光华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时光辗转的2年多里,邵乘胜扎根泥土,不忘诗与远方,一面和光华村村民打成一片,一面用诗词记录着扶贫工作中点滴小事和村里的变化,成了群众眼中的“诗人书记”。
躬身力行倾情书写扶贫答卷
光华村,位于云阳镇与红狮镇接壤之处,四面环山,是一个贫困村。
“尘土飞扬,石子溅,渣土不歇。举目望,天高云淡,酷热日烈。四十功名尘与土,八百里路云和月。乍离家,驻守光华,扶贫接。辛与苦,自己捏。攻坚志,莫泯灭。陡峭山能上,问苦不缺。产业帮扶传捷报,勤劳耕作不松懈。下决心,摘掉贫困帽,党恩谢!”初到光华村,邵乘胜在扶贫工作日志上写下了这首《满江红·扶贫光华》。
有目标有情怀,肩上自然有了担子。
光华村全村有930户3109人,劳动力仅1500人,其中外出务工的人员就有900多人。邵乘胜一到光华村就撸起袖子干起来,在村支两委同志的带领下,他挨家挨户走访建档立卡贫困户、特困户、低保户,摸清他们的致贫原因、主要生活来源、子女教育、大病医疗报销、住房安全、饮水保障等情况。
“田间地头去走访,宣传政策新思想。了解贫困和现状,详细记录写文章。”就像诗里写的那样,邵乘胜白天走访,详细记录情况,一户一案地编造成册,晚上回到住处,将村民的信息进行梳理,整理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写完扶贫日志后才睡觉。
走访越深入,收集的信息就越全面。邵乘胜发现,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劳动力不足;部分农户想买农用电动车,但村里的路又没有通到家里地头;村里产业发展还很薄弱,贫困户收入大多靠种庄稼,收入不稳定,有返贫的危险……夜晚,邵乘胜在灯光下静静地思考,仔细总结,谋划着接下来带领全村村民脱贫致富的方案。
接下来的日子,邵乘胜和村支两委人员为村里的脱贫工作日夜奔波着。经过多方努力,今年3月初,由村集体经营的产业园在7组开始进行土地整治,6月底,完成了1公里的机耕道建设和150亩土地整治,接着又种下黄豆,11月青脆李完成建园,以此壮大村集体经济;园区山顶的龙门石水库,能有效解决三伏天季节性缺水问题。另外,邵乘胜还在村里安装了太阳能路灯50盏,解决了村民夜晚出行难的问题。
想要致富必须还要让村民发展自家的“小”产业。为此,邵乘胜和扶贫工作队引进了云阳县锅底湾果品合作社,准备在5组种植青脆李400亩,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务工。这几年,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邵乘胜又带领村干部谋划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直播带货卖农产品……
“邵书记硬是要得!”村民们对邵乘胜都称赞有加,“他是来帮扶我们的‘第一书记’,耐心细致、有责任心,真心实意帮扶我们,有事找‘第一书记’,踏实!”在农忙时节,邵乘胜还帮助老百姓收割油菜籽、打稻谷、打红苕粉等。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年,对于如何将光华村建设得更好,邵乘胜心中也有自己心中的“光华答卷”,那就是:“党建引领六步走,管理民主有干部。发展产业创新路,脱贫攻坚家家富。村容整洁赛美图,乡村文明好习俗。群众紧跟党支部,四季花开蜂蝶舞。现代农业靠技术,网红带货促销售。”
诗和远方源于生活扎根脚下
“昔日漫山荒,今朝换绿妆。黄豆呈翠色,孕育新希望。”
“思想扶贫当为先,身体羸弱志不短。好时代里来攻坚,国家政策惠民全。扶贫力度大称赞,敢拼敢闯冲向前。甩开膀子撸袖干,活出自己一片天。”
……
邵乘胜喜欢写诗,他习惯了每天通过诗词的形式将当天在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总结出来。他说以前就喜欢诗歌,但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应该源于扶贫。在光华村的日子,他总能找到创作的激情、动力和源泉。
邵乘胜的扶贫诗,来源于他脚下的生活。他几乎每天要写两首诗词,日积月累,渐渐地写了12万字。在同事们的建议下,邵乘胜将诗词整理成书,便有了《脱贫攻坚诗词拾遗》一书。书中共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扶贫感怀、田园风光、村民百态以及百字令和藏头诗。每个板块的诗词无一不反映了邵乘胜在扶贫工作中的所见所闻及亲身体验。
驻村的日子里,邵乘胜也喜欢跟热爱写作的村民交流切磋。村里有一位67岁的向志清老人,虽说只读了两年小学,但老人十分喜欢写一些宣传党政国策的段子。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向志清老人写的内容时常有错别字。邵乘胜知道他有写作的爱好,为了提升他对生活的热情,不仅时常去看他写的作品,为他修改语句及错字,还帮他将写好的诗打印成册贴在墙上,供郑万高铁的员工和过路人欣赏,传递正能量。
“邵书记给我整理作品花了不少精力,又给我送纸送笔,又出钱打印,帮我弄得好好的。我是小学生,字写得不好,没写对的字,邵书记就帮我修改,我学到了知识,邵书记真是人民的好干部!”向志清说,他现在生活不用发愁了,吃得好、住得好,这都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给他带来的。“我自己也要努力,把日子越过越好,不辜负邵书记对我的关怀和期望。”
在扶贫工作中,邵乘胜将比较难懂的文件和政策整理成诗词的形式,用生动别样的方式对精准扶贫政策进行宣传解读,让群众听得懂、接地气。同时,他还带头做起“四个创建”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我们创建了党员活动室、‘不忘初心光华人牢记使命谢党恩’微信公众号、流动党员微信群、‘光华村驻村扶贫纪实’抖音号,将村里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等情况通过不同宣传渠道传递给出门在外的光华人,让他们知晓家乡的发展,关心关注家乡的变化。”邵乘胜说。
我们通常说,艺术家要扎根生活,深入生活。而邵乘胜,就生活在我们所说的那个要扎根、要深入的“生活”里。
如今的光华村,天蓝、水绿、屋新、墙白、路宽、人和。在写诗词的过程中,邵乘胜也不断悟出,诗不在远方,在脚下。(记者 何竞嘉 郑红均)
云阳报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