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强占我国东北。1937年7月7日,日军蓄意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日军在我领土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大半个中国皆遭日军铁蹄蹂躏,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将每年的9月3日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伤亡人数达3500多万,直接和间接财产损失共达6000多亿美元,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云阳县中心镇(原老县城)和云安镇虽是地处长江三峡腹心地区的蕞尔小城镇,也未能逃过日军的数次惨烈轰炸,造成数百人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云阳人民从日本侵略中国的那一刻起,同仇敌忾,积极参与抗日救亡。国民党云阳县政府(以下简称县政府)和中共云阳党组织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备战,在合作与对抗中,在云阳本土及县外,抒写了抗日救亡的不朽篇章。在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75周年之际,中共云阳县委党史研究室黄汉生特编写反映云阳人民积极参与和配合抗日战争的纪实文章,以兹全县人民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纪念我县抗日先烈和在日军轰炸中遇难的先辈同胞。

组织机构

1931年九一八事变揭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云阳虽为大后方,积极组织抗日,县政府成立兵役科,主要承办壮丁调查、征集、组训及管理在乡军人等事宜。1936年3月1日,云阳县抗日防空支会成立。隶属县政府,受万县抗日防空指挥部指挥,负责全县防空事宜。支会设会长1人,副会长2人,总干事1人。会长由县长卢琰兼任,副会长由会长推荐报万县防空指挥部委任。支会下设总务、宣传、训练、研究4个组。

1936年3月7日,云阳县抗日防护团成立。隶属县政府,团部设在县政府内,县长廖虹甫兼任防护团长,设副团长2-3人,其它雇员5人。该组织为本县民国时期抗日防空,救护机构。装备有轻型对空火器和一般防护,救护及消防器材。下设消防、救护、工务队和医院救护站。各乡镇设分团。平时负责防空设施,消防设施的修理,对防空人员进行训练,战时担负对空监视、警戒、防火、防毒、救护、兵力部署、对空作战等任务。据1938年10月6日统计,全团有队员1212人,1943年隶属国民兵团。

1938年12月13日省政府第3760号指令批复成立“云阳县抗日动员委员会”,县长陈言綍兼任主任委员,毕澄清任指导员。

1939年3月1日,县抗日防护团设立防空监视队。下设岐阳关(今属蔈草镇)、无量山(今属双土镇)、尖峰寺(今属红狮镇)3个监视哨。同年10月6日在小江(今属人和街道)、窄口子(今属农坝镇)增设2个独立监视哨。1941年设坳口场(今属龙角镇)、岐阳关、老汪寺、龙洞场、尖峰寺、沙沱寺、桑坪场、窄口子、无量山等9所防空哨所。

1940年10月5日县政府召开筹备会,11月16日正式成立“云阳县空袭服务救济联合办事处”。主要职责:防空疏散、收容安置、医疗救护、抚恤掩埋等。下设警报、警戒、灯火管制、避难、消防、救济、经济、消毒等8个组。

1940年县政府成立“云阳县战时工作委员会”,县长梁敬民任主任委员,杨秩东任副主任委员。下设总务、经济、兵役、宣传4个组。各组设组长、副组长及干事。

1942年4月抗日防护团官兵共489人。具体负责承担敌机进入领空监视、警报和被轰炸后消防救护等。

宣传动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1932年1月28日,日本武装侵犯上海,在上海、南京读书的云阳籍学生谭林、陶誾、解华、赵唯等20余人回到云阳。他们出于爱国热情和对日寇侵占中华的仇恨,在云阳创办了《国难周刊》杂志,唤起民众,宣传抗日,云阳人民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在中共云阳党组织的领导和影响下,云阳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最具影响和特色,其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活动形式生动活泼,活动范围遍布城乡,有效地激发了云阳民众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

1932年4月26日,陶訚、谭林等人向县教育科呈报申请出版《国难周刊》

1938年12月28日,县政府召开有各机关、法团、学校领导和区长、联保主任等参加的临时行政会议,决定以云阳县抗日动员委员会为核心,开展“抗战总动员宣传周”活动。从1939年1月1日至7日为全县总动员宣传周,进行大规模的全民抗战总动员。第一阶段为县城总动员;7日至14日为第二阶段各乡镇总动员。宣传周第一天,县政府和县抗战动员委员会在县城西坪大操场召开数千人参加的抗战总动员大会。县长陈言綍号召全县人民“有粮出粮,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支援抗战,共赴国难;宣传队员发表抗战演说;表演抗战文娱节目。大会通过了《云阳县总动员宣传周宣传大会宣言》,《云阳公报》为此发表消息。随后,全县各区、联保、学校师生组成宣传队伍,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宣传。

1939年2月,原东北“皮鞋少将”江民声弃官抗日,组织“生活书店”10人到云阳县云安镇进行抗日宣传,中共云阳党组织发动群众在云安沙湾河坝举行欢迎大会。由郭沫若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孩子剧团”也来到云阳,在城区和云安等地巡回抗日演出一个多月,并到野战医院对伤病员进行了慰问演出。

与此同时,县立中学、女子师范、东城小学、西城小学、竹溪小学、双土小学等师生在中共云阳党组织的领导下,组织歌咏队、戏剧队、建立“救亡阅览室”,利用寒暑假在全县各地办壁报、刷标语、发传单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并通过写信、发快电慰问和鼓励十九路军的抗日将士。积极组织青年北上延安,寻求革命真理和抗日救亡道路。尤其是受从延安返乡进行抗日宣传的盛超群、郭良等革命青年的激励鼓舞,云阳青年掀起了一股奔赴延安的热潮。云阳的抗日救亡活动从初期的个人行为和小规模集会、游行等,逐步发展为在中共云阳党组织的领导下,有组织、有规范,以共产党员为主导,带领师生、工人和农民等群众参与的全民抗日救亡运动。

募捐调运

抗战爆发后,云阳各界积极捐款捐物,抢运军需物资(主要是粮食、食盐、军马草料等),支援前线。据档案资料记载,1938年云阳县成立筹捐委员分会,当年就征募寒衣捐16000元,征募慰劳伤兵捐5000元。1941年,国民政府在全国发起献机运动,县政府成立献机委员会,1943年上缴飞机捐6万元,1944年四川省政府确定云阳、开县、奉节、巫溪、巫山、城口共献飞机一架,云阳派额5万元年底如数上解。期间,云阳还为军政部后方医院在云阳设立的伤病医疗站开展了救国捐,为前线将士开展了慰劳金、军米、军马草料捐。1943年7月,为纪念全面抗日战争6周年,全县捐洋35000元,其中,云安镇募捐17500元,占一半。战时,云阳还积极组织民夫抢运军需物资,每年出动数批次,少则百十人,多则数百人,有的直接从陆路人力运至巴东、宜昌等前线,有的是肩挑背扛运至境内长江沿线各码头仓库或直接上木船出川,有的直接被征至前线当抬炮夫。1939年后,日军占领两湖地区,切断了海盐供应线,国民政府决定川盐济楚,规定云阳食盐供应湖北西部地区及长江沿岸防御部队,食盐从汤口起运,经陆地新津口-龙角-耀灵进入湖北利川、恩施、建始、宜昌等地。至抗战结束,云阳出动民夫20余万次,运送作战物资数十万吨,出动民船4000余只(次),运送军粮4000余吨,还提供了数千吨食盐支援湖北人民和前线将士。

出川抗日

从1937年7月7日日军全面侵略我国开始,云阳就有成千上万的青年到抗日的第一线与日军战斗。他们在湖北宜昌、随县、黄梅,安徽合肥、贵池,江西武陵、高安、南昌、湖口、瑞昌、彭泽,湖南长沙等战场抛头颅撒热血。1937年-1945年,全县共征集抗日军人18018人,阵亡将士1483人。仅在1939年长沙会战鄂南游击战及冬季攻势中,陆军20军133师英勇捐躯的云阳籍烈士就多达27名。

陆军20军133师司令部卫训令

抗战爆发后,云阳怀抱抗日救国情怀的青年通过各种途径奔赴心中的革命摇篮延安,在“抗大”、“陕公”等学校努力学习,迅速成长为前方、后方抗日战场上的主力军,为抗战胜利贡献了青春甚至生命。他们是龙潜、谭右铭、兰伯庄、盛超群、张显俊、袁益州、郭林、许光三、胡宗荣、刘宏达、刘祥纶等。奔赴抗日圣地延安参加八路军的云阳籍抗日烈士有袁益州、许光三、朱碧淮等(2015年8月24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第二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袁益州列于其中)。因组织集会痛斥国民党不抵抗政策而在上海被捕的云阳籍雨花台烈士有周庭辉、徐述尧等。

1938年袁益州(前排右二)和云阳中学同学合影

从1938年至1940年间,中共云阳党组织输送青年学生100余人奔赴延安,经农坝地下党组织派人护送,经城口、陕南去延安的有7批80余人。这些奔赴延安的青年,在“窑洞大学”中学习、成长,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防空防御

1939年县政府成立江防巡查队,制定江防巡查预算书及规划。首先抽调大批人力物力加强江防工事,预防日军沿长江向四川进攻。云阳作为夔巫要塞区的一部分,县政府分别于1939年、1940年、1944年大规模赶修江防工事。江防工事以县城为支柱,以故陵、小江、五峰山、云安场为防御点。兵力装备部署为:从县城起,沿江下游22.5公里的故陵庙矶子滩至34公里处的石笋河(长滩河)出口一段。沿江两岸为一炮兵火力网,驻海军陆战队一个炮兵连;上游30公里的盘沱经红河溪至42.5公里的澎溪河口太公沱,下至兴隆滩一带为一炮兵火力网,驻一个加强炮兵营(增加一个高射机枪连)。炮兵阵地平时驻1-2个警戒分队。其余驻小江桂花湾一带;五峰山为高射机枪防御阵地,驻防一个排与故陵、小江炮兵阵地火力网协同担任对空防御。为加强对云安盐场的对空防御,在汤溪河白水滩--美人滩沿岸构筑对空防御体系。1940年,全县建碉堡116座。至抗日战争末期,全县共修筑火炮工事17个,弹药库4个,重机枪工事7个,掩蔽部1个,观察哨所44个,防空洞9个。其中云阳2个,可容纳5500人;云安7个,可容纳2500人。

云阳县对空防御区域分划配置要图

1942年6月县防空指挥部在沙沱、农坝组织了防空演习,8月18日万县市防空指挥部来函对演习给予了肯定。

1942年6月2日,县政府下令在盘石、故陵两处设置警报球台,限6月24日实施升降。随后云阳城、小江、龙洞等地也设置此台报警。

在抗日战争最激烈之时,蒋介石曾将云阳故陵庙矶子滩作为夔巫要塞防御体系的一部分,派部队在庙矶子滩侧岩湾构筑江防工事。

云阳县民国时期江防工事、火力配系调查统计表

敌机在轰炸云阳城时,县政府将居民动员疏散到水磨、栖霞、张飞庙等地。据1943年5月1日统计:当时县城有15740人,4月份内疏散4010人,城内仍有11730人。

1944年,县城有消防队员180人,配备手摇水龙3个,人力水枪30个,沙包60000袋(3公斤一袋),水池24个,容水20000担;水桶120担,救护队员75人。

被炸损失

据云阳县档案馆资料统计,日本轰炸机先后14次空袭云阳县城中心镇(今云阳镇)和所辖的云安镇(盐场)、故陵镇、硐村乡。其中轰炸云阳县城9次,云安镇3次,故陵镇1次,硐村乡1次。先后出动轰炸机90架次,投弹400多枚,共炸死炸伤无辜群众536人,其中炸死204人,重伤152人,轻伤180人。炸毁房屋267间,盐井2口,盐库3座,盐灶20多座,损失法币近亿元,其中云安镇损失法币五千八百余万元。故陵镇、硐村乡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民国三十年八月二十四日、三十日云阳县城两次被炸伤亡人数统计

抚恤救护

据1941年档案资料中的一次记载:“四川省振救会来函称:查贵县1941年8月2(冬)日、12(文)日、24(敬)日、30(……)日云阳县城和云安盐场遭受敌机连续轰炸后,本会向财委会施行紧急救济,计被炸四次,死亡158人,每人各发洋60元;重伤110人,每人各发洋40元;轻伤112人,每人各发洋15元”……

1943年3月1日四川省振救会重新调整了抚恤标准,死亡每人发洋120元;重伤每人发洋80元;轻伤每人发洋40元。

1941年10月20日云阳县立卫生院院长胡大农在呈报云安镇被炸报告上称:“查本县县属云安镇被炸后职当率镇医务人员赴该镇妥为救护,并于次日设立收容所除轻伤每日来所换绷带外,计两次重伤32名,后因伤重陆续死亡3名,其余29名均在两月内先后痊愈出所……”。

据1941年8月31日云阳县卫生院医务工作月报表资料附记记载:“本月普通门诊703次,因加进本月被炸轻重伤民众门诊次数1786次,两项合为2489次。本月住院人数为82人,救护人数达260人。”由于当时卫生院经费紧张,每月开动医药费在500元左右,县政府向省政府报告,由省府每年补助2000元实施空袭救护。

收容难民

1937年,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长江中下游沦陷区大批群众逃离家园,按照四川省振救会印发的《四川省各县市难民收容所暂行规则》,1938年县政府成立“难民救济委员会”。当时陆续汇集云阳的难民难童有13458人。云阳在云安镇、江口镇、坳口场(今龙角镇)、凤鸣镇设难民招待所。1939年7月,县难民救济会与县振救会合并为县振救会,同年11月25日,振救会聘请刘裴成为云阳县难民收容所所长。在云阳县城公园、张飞庙等地设难民收容点。难民来自湘、鄂、豫、川、翼、皖、苏、热、鲁等地。按有关规定:“凡收容之难民,由四川省政府安排来县安置者,县安置适当职业;过境难民赤贫者,酌发适当路费,其费用开支靠县自筹募捐;收养无依靠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弱残幼难民,拨发口食费,死者拨发殓葬费。”

1940年至1945年,四川省振救会给云阳县政府拨发难民口食费和殓葬费计207146元。此后陆续资助遣返回原籍难民295人。分别发给资遣路费78372元。位于张飞庙的“泽惠流离”、“在远不遗”两通摩崖题刻,就是日寇侵华罪行的真实记录。题刻刻于1946年,记录了抗日战争爆发后,江浙一带的难民来云阳避难,住在张飞庙里历时八年,受到云阳同胞的鼎立资助。抗战胜利难民返回家乡时,为感激云阳人民的帮助,刻此题记,永远铭记。

位于张飞庙的“泽惠流离”摩崖题刻(陈昀提供)

救治伤兵

1938年9月,成立县慰劳伤兵委员会,同年10月1日成立“四川省伤兵管理处”。陆续送来云阳第21陆军医院救治的受伤官兵1710人。县政府立即安排张飞庙收容所新增棉被350床,稻草1500斤。11月16、17日县长派人将白头巾539张洗干净与600根绷带送到21陆军医院。同年,第十重伤医院八十八后方医院将受伤官兵1500余人转到盘石镇。据1945年9月16日盘石第四后方医院称:“现在伤病官兵800余员(原有700名,最近转入100多名)”。中秋节县政府号召部分乡镇、学校组织慰问,并指派林小锋、陈正华、赵欣小、罗开灶、赵和玉等到伤兵医院服务。1946年后,负伤官兵随医院撤离而转移治疗。

原第六战区盘石荣民医院所修水井

建忠烈祠

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中殉难的官兵和群众,1943年7月7日,县政府在县城三板桥罗汉庙占地18平方米,建立“抗敌殉难忠烈官兵祠”。供奉死难将士牌位91块,共334人。其中军官53人,士兵281人。供奉的334名英烈牌位中,有入祀全国、全省的抗日殉难名将张自忠、郝梦龄、饶国华等将军38人。其余为本县籍人。“忠烈祠”建成后,县政府规定,每年“七·七”抗战爆发纪念日或其它重大节日,都要组织各界群众前往祭奠,举行公祭,缅怀忠烈。

忠烈祠供奉死难将士之军官名单和云阳籍士兵名单(部分)

(文/黄汉生)

Copyright © 2008-2016  云阳网 版权所有  主办:云阳县委宣传部  承办:云阳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