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道弯弯绕进山,房前屋后农户忙。在南溪镇青山村,一位身材瘦小的农妇背着满满一背篓红薯藤爬坡上坎,身后紧跟着一名男子,走路时一瘸一拐。尽管行动不便,但他用双手紧紧托住背篓底部,两人一前一后往前走。农妇时而回头看看身后的男子,眼神温柔而坚定。
他们是一对夫妻,农妇名叫陈红兰,丈夫刘志明由于左脚行动不便,无法承担过重的体力活,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压在陈红兰肩上。
这些年,陈红兰吃尽了生活的苦。和丈夫结婚的第二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把房屋烧得精光,一家人不得不借住在亲戚家。可屋漏偏逢连夜雨,由于常年劳累,丈夫刘志明的左腿病情恶化,医疗费压得陈红兰喘不过气来。那段日子,陈红兰白天到医院照顾丈夫,晚上打着手电筒在地里忙活,一个人种了七八亩水稻和几亩蔬菜。她能休息的时间屈指可数,每天的睡眠时间平均不超过4个小时。
尽管拼尽全力,可是生活依然看不到尽头:四处举债,日子举步维艰……一说起那段艰难的日子,陈红兰就流泪。
随着刘志明的病情逐渐好转,这让一家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刘志明和陈红兰决定到广东务工,帮人养猪,这一干就是近20年。夫妻俩起早贪黑,凭借勤劳的双手还清了欠债。
眼看着一家人的日子逐渐好起来,但天有不测风云。2013年,刘志明的母亲突发疾病,夫妻俩决定返乡照顾母亲。母亲的医疗费、两个孩子的学费,让这个刚刚缓口气的家庭再次陷入贫困。
“老刘不能干重活,我也只能去刨地里的庄稼,几分土地怎么翻也翻不出希望,对生活快绝望了。”陈红兰叹了口气。
这时,镇村干部在走访中了解到她家的情况,经研究决定,将刘志明一家纳入贫困户,还鼓励夫妻二人振作精神,发展养猪产业。
万事开头难,但只要肯干,就一定会有回报。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刘志明夫妇申请了小额扶贫贷款,加上早年外出打工挣的积蓄,购买了猪崽,夫妻二人的养猪事业就这样起步了。
虽然有着丰富的养殖经验,但夫妻俩由于疏忽大意,在第二批母猪刚要下猪崽时,母猪感染疾病,20余头母猪相继死亡,只剩下几只小猪崽。
“这么多困难都挺过来了,这点困难算啥!”刘志明和陈红兰互相安慰着对方,并再次贷款购买了母猪,精心呵护,时刻留意它们的状态。尤其是母猪下崽时,夫妻俩更是轮流值班,整夜守着母猪,直到顺利产下猪崽。
刘志明还结合农村养猪的土办法,逐渐摸索出养殖经验。只要他一有空,就跑去向人请教。
经过几年的发展,夫妻俩的养猪场有31头母猪,今年可出栏400多只小猪崽,年纯收入80多万元,不仅还清了银行的贷款,夫妻俩还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猪达人。
“一家富不算富。我一路走来,多亏了邻里乡亲的帮助,现在我的养猪场走上正轨,也该是我反哺回报的时候了。”刘志明言辞恳切地说,去年养猪场开始盈利,他便主动送了几只猪崽给村里的贫困户,并将生猪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卖给乡亲。
(记者 王彬彬 余书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