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的陈定发是云阳镇居民,由于身患肺病无法干重活,多年来靠着拾荒卖废品为生。由于老县城搬迁,每逢长江水位消落的时候,就是老陈最忙碌和“丰收”的时段。最初只为拾荒求生,后来在捡废品的过程中,老陈发现了一些不平常的东西。
“看到了这些东西我就顺便把它捡起来,我捡了十几年一直没有出现过,电视里也没有看到过。”起初,老陈也觉得这些泥土包裹着的人俑、动物俑和脏兮兮的瓶瓶罐罐没啥用,但是随着来看这些东西和愿意掏钱来买的人越来越多,凭着个人的感觉,陈定发觉得这些东西不简单,为防被盗,他还特意把这些东西埋在了自家的玉米地里。
陈定发说,自己曾经是一个贫困户,这些年国家的扶贫政策让他盖了新房子,改善了水电条件,公路修到了家门口,自己的医疗也有了保障。他说:“人要懂感恩,这些东西自己藏了这么久,还给国家才是它们最好的归宿。”
7月初,陈定发来到了县博物馆,告诉了工作人员这一情况,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分两次到陈定发家中接收捐赠,总共有60多件文物得以重见天日。陈定发捐赠的这一批物品中包含有陶俑、陶塘、陶制瓶罐、铜制物件和瓷器等等,其中大部分都保存完整,让文物工作者们非常惊喜。
云阳县文管所副所长陈昀介绍,此批文物从战国时候一直到明清,跨越多个朝代,其中不乏精品之作,县文管所将及时登记、入库,着手开展抢救性的修护。
“这批文物对我们了解老县城从战国时候一直到明清的活动轨迹,以及那一段时期人类的风俗、葬俗等,提供了很重要的一些佐证和依据。”
因为每一件文物都有着科研价值和不可复制和再生的特性,保存和修复都有一定的专业难度,相关工作人员提醒广大市民,不要随意的去挖掘和盗掘文物,如果个人有发现,需及时上报文管部门。
(记者 付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