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云阳县双土镇坪东村的高山,海拔近1200米,山深坡陡种不出好庄稼,村民们好不容易种出点洋芋、包谷,还要防着野猪来偷吃。“去一趟场镇要花上2个小时,最头疼的事就是老人看病、小孩读书,路太远了。”贫困搬迁群众郑合建回忆起以前的生活,满脸忧愁。
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曾经和郑合建同样苦不堪言的村民,在双土镇共有279户1053人。精准脱贫一个不能少,为破局困境,双土镇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谋篇布局,分批分次推进全镇易地扶贫搬迁,让村民搬出好日子,搬出幸福感。
谋篇:“四个方便”深虑民所盼
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
人往哪里搬,地在哪里划,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生态如何护,新村如何管?易地扶贫搬迁环节多链条长,一步也马虎不得。“村民愿意搬下来住,就是图个方便,生活要方便,生产要方便,就医要方便,读书更要方便。”双土镇党委书记邹隆在相关政策制定前,便组织深入走访调研,务必将群众所期盼的放在第一位。
在营鹤村、坪东村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选址上,双土镇将其定在了营鹤村的场镇上,该地地势平缓,耕地充足,距离双土卫生院塔棚分院、白鹤小学不过5分钟路程。在规划建设方面,按照每人25㎡,合理设计房屋结构,建设了一梯三户,共2栋安置楼房。在安置房建设过程中,小区道路、供排水、供电、通信等同步完成,户均2分菜园地精准分配到户。此外,还配套建设了便民服务中心、休闲文化广场,以及停车场、公共卫生间等。
为将“四个方便”落实落地,让群众住得放心,双土镇不仅压实责任机制,将建设进度、安全保障等各项工作落实到具体责任人,还创新组建了易地扶贫搬迁理事会。理事会的会员,是由搬迁户共同推举出来,深得大家信任的群众,他们代表其他搬迁户参与到规划选址、建设施工、质量监督等易地扶贫搬迁的各项工作中来。
“动员搬迁工作开展得极其不易,理事会在其中进行沟通协调,将许多矛盾无形化解了。”坪东村村支书刘建说。坪东村近70岁的村民王业友和妻子两人在家,平时靠喂养山羊过日子。由于担心搬下去后没地种田,没地放羊,王业友成了一名“钉子户”。只要一看到村干部的身影,就把门反锁,不愿意交谈。
对此,理事会成了沟通的桥梁,因为理事会成员在群众中享有美誉,王业友也对他们颇为信任,愿意把困惑和担心说出来。通过多次沟通协调,王业友终于松口,愿意让儿子陪着一起到安置点“考察”下。在看过安置点的规划建设、有着身份名字的菜园地和各类配套设施后,“钉子户”王业友摇身一变,成了镇上易地扶贫搬迁的坚实拥护者。
今年5月10日,全镇营鹤村、坪东村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22户74人,随迁农户26户106人,集中搬到了新家。大家兴高采烈地贴对联、铺床褥,一张张笑脸十分灿烂。
“以前的房子黑黢黢的、湿气大、蚊虫多,打个电话信号也没有;现在的房子又敞亮又舒服,还能上网淘宝,取快递就在楼下。”搬迁贫困户柯发平一搬新家,就迫不及待地从网上选购了沙发、餐桌、窗帘等各类家装,他准备将家里装修成中式简约风格。
“现在女儿上学我再也不担心了。”搬迁贫困户郑合建的女儿正上小学,没搬之前上学要走上2个小时,往往天不亮就要出发,路上安全隐患也多,而现在走路过去只需要5分钟,女儿终于能睡够再去上学了。
滴灌:“职业农民”下楼就上班
怎样让搬迁群众端上结实的新饭碗?安置区产业发展和就业扶持是重中之重。在坪东营鹤黄花基地,记者看到围绕着搬迁集中安置点,大片大片的小黄花正茁壮成长,亟待开放,而建在旁边的扶贫车间——黄花加工厂已经修建完工,目前正在安装、调试机器。据悉,黄花加工厂年加工能力约1000吨,可提供10余个务工岗位。
“不为就业而就业,我们努力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让搬迁户成为‘职业农民’。”邹隆说。
双土镇依托土地,政策,以及地势、光照等自然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入云阳县高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坪东村和营鹤村发展了黄花、大米、果树种植,生态渔业养殖等特色产业。其中,占地1500亩的黄花基地可提供近500个黄花管护、采摘岗位,1300亩的生态水稻种植基地也可提供30余个机械化管护岗位,让搬迁户月月能务工,真正将“农民”变成了一份职业。
“春节过后2至4月,生态水稻种植基地要育秧,5至6月要插秧,7至8月要采摘黄花、对黄花进行精加工,9至10月要收稻谷,11至次年1月要采摘蔬果、捕鱼等。”云阳县高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崇高介绍,只要大家愿意,全年累计务工周期最少可达8个月以上,务工收入约80元/天,年人均务工工资预计达到9000余元,不仅能够满足安置点群众就业需求,还能进一步向坪东营鹤全村乃至周边镇村辐射,让搬迁贫困户真正实现安居乐业。
贫困搬迁户李恒菊患有肾病综合症,不能干重活。搬迁后,她将到黄花加工扶贫车间务工。“到时候我每天一下楼就到扶贫车间上班,下了班上楼的时候再在隔壁菜市场买点肉回家做饭,不知道多方便、轻松。”李恒菊高兴地说。
通过滴灌式的精准扶贫,“职业农民”除了能稳定务工挣薪金,还在全镇三变改革中通过流转土地获得每年200元/亩的固定租金,以及按照土地收益的40%获得分红股金。通过把农业生产要素和和农产品生产风险转嫁到市场竞争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身上,挣取“薪金”“租金”和“股金”,搬出来的“职业农民”不再靠天吃饭。
过去,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而今,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
融合:包保干部的“回家”服务暖民心
“唐大哥,吃了晚饭记得来唱歌跳舞哦!”傍晚时分,结束了一天劳作的村民们,正在广场上休息,白鹤小学的退休教师周兴友也开始了他的“例行工作”——招呼大家来跳坝坝舞。在他的带动下,原本只有几个人的坝坝舞队伍如今壮大到了二十多个人。吃过晚饭后,大家跟着欢快的音乐,甩甩手踢踢腿,田野乡间处处是欢笑声。
“搬过来之后,我们发现每到晚上,大家就有些无所适从,仔细一问,原来大家在山上时,每天晚上还要忙着喂养鸡鸭、查看猪圈等,现在没了这些农活,突然不知道要干些什么了。”营鹤村村支书曾佳说,了解情况后,他和村支两委便想起了办法,他们上门给每家每户发放小凳子,鼓励大家晚饭后去广场上跳跳坝坝舞。此外,村里还委托了爱唱爱跳的周兴友帮忙带动大家。刚开始去的人并不多,去了也不好意思跳,周兴友便一个个拉着大家跳,时间久了,大家都熟悉了,坝坝舞的队伍便越来越大了。
持续用情用力,为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发展可持续”,双土镇实行“回家”服务责任包干。每位村干部都有对接的搬迁户,从社区党建到社区治理,从物业服务到心理咨询,从指导操理家务到提升人居环境,对接村干部为搬迁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不断增强大家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搬迁户唐池华是村支书曾佳的对接户,一说起曾佳,老人就赞不绝口:“多亏了他帮我们,不然搬家、装房子这么多事,我们怎么搞得来哟!”唐池华夫妻两近80岁,唯一的女儿远嫁广东,自确定搬迁以来,曾佳就成了老两口的家人。
水电入户安装、装修材料选购、搬运水泥沙石一个月来,曾佳事无巨细,将新房装修、搬家前的准备等事安排得井井有条,几乎没让唐池华夫妻两操心。因为考虑到老人家腿脚不方便,曾佳还特意选了坐式马桶,并一步步教他们如何使用。“就是我亲女儿都不会像他一样,为我们考虑得这么周全!”唐池华拉着曾佳的手亲切地说。
“下一步,我们还将持续巩固脱贫成效,将搬迁贫困人口的扶贫与扶志、扶业、扶技、扶智相结合,培育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自主脱贫的志气和本领,充分激发搬迁贫困户内生动力,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保障。”邹隆介绍,大家对双土镇的未来充满信心。
(记者 段斯斯 王彬彬 陈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