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比例居高,化解特殊贫困群体难题是脱贫攻坚最为突出的挑战之一。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云阳县全力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体系,创新推进独具云阳特色的大病临时医疗救助、居家康复等举措,让贫困群众“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看得起病”的目标已逐步实现。
家庭医生因病施策
“现在情况还可以,拄拐杖能走好多步了!”面对凤鸣镇中心卫生院家庭医生团队的来访,阳凤村脱贫户黄伟军高兴地说。对黄伟军来说,和七年前的境况相比,现在的自己仿佛重获新生。
2013年的一天,黄伟军突遇车祸,造成高位截瘫。“看病把家里的积蓄都用完了,父母老了,孩子还小,当时对我的打击非常大。”作为家中的顶梁柱,七尺男儿回忆起当年的境遇,禁不住潸然泪下。
这个家庭举步维艰之际,正是党和国家扶贫政策春风化雨之时。
2014年,云阳县在健康扶贫中创新推出居家康复救助举措,因病致贫的黄伟军因此获得了每月500元的医疗救助费用。经过系统治疗和康复训练后,黄伟军的身体渐有起色。
去年,云阳县又开始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针对不同健康类别的群众,因病施策、精准施治,推行“123+1”签约模式。黄伟军与凤鸣镇中心卫生院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一个由1名乡村医生和1名卫生院医师以及1名护士3人组成的团队开始每月入户对黄伟军进行健康指导和康复训练。
得到更加精细化的医疗服务后,黄伟军凭着毅力坚持锻炼,奇迹终于在今年春天发生了。“他以前床都不能下,现在经过长期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四肢的活动度恢复了不少,今年初能进行简单的生活自理了。”看到黄伟军的好转,凤鸣镇中心卫生院家庭医生团队队长张伟是最高兴的一个。
如今的黄伟军不仅重新站了起来,还在家门口养殖了几桶中蜂,打算靠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的新生活。
“如果不是国家的好政策,我们这个家庭就不会有今天了!”说起获得的关爱和帮助,黄伟军满是感激。更令人欣慰的是,他的女儿黄海燕义无反顾选择了学医,返乡做了一名村医,用最有意义的方式回报社会。
创新举措精准救治
黄伟军一家的改变可以说是云阳县精准实施健康扶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云阳县紧盯“精准救治”,创新健康扶贫举措。截止目前,全县已开展大病临时医疗住院救助共159076人次,落实救助资金5602万元,建卡贫困患者住院个人自付费用比例为9.25%,其中,慢病、重特大疾病等的门诊自付比例仅11.57%;落实贫困患者大病集中救治14607人,慢病签约服务13124人,重病兜底保障421人,“三个一批”整体救治率达到100%;家庭医生签约服务317568人,重点人数签约率60.13%。
云阳县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黎雪华介绍:“我们推进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同时积极探索具有云阳特色的居家康复救助,建立大病临时医疗救助基金,实现在家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目前我县已实现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全覆盖。”
完善三级医疗体系
如果说这一系列举措逐步实现了贫困群众“少生病,看得起病”目标,那“有地方看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则是基础和前提。以此为突破口,云阳县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体系,着力打造城镇“15分钟”、乡村“30分钟”就医服务圈,深入推进“县乡一体、乡村一体”机制建设。
蔈草镇兴坪村位于大山深处,基础设施滞后。几年前,村里的卫生室还只是一间名不副实的土坯房。村民向国成说,由于过去的卫生室没有固定医生,看病要步行两个半小时去歧阳。
2016年,在扶贫政策惠泽下,兴坪村卫生室迎来发展契机。经过改建,一个面积达125平方米的标准化村卫生室全新出炉,让山里群众看病不再走远路。
蔈草镇卫生院院长许祖平介绍,卫生室所有设施设备统一进行配置,并固定了一名年轻村医,通过县卫健委组织培训和卫生院下村指导,目前该卫生室医疗服务能力有极大提升。
“现在太方便了,有点儿三病两痛,随时可以来卫生室看,离我家又近,一分多钟就到了,现在政策确实好。”看病难得到彻底解决,村民向国成由衷地高兴。
在健康扶贫中,许多乡一级医疗机构也创新举措,精准发力。在主打中医特色的蔈草镇卫生院,就研发推出了健康扶贫中医个性化服务包,受到群众欢迎。
“我们根据致病原因,分为重大疾病和慢病,按照中医理论研究出专门针对慢性疾病的降压饮、降糖饮;针对恶性肿瘤后期康复,研发了辅助正气的参麦饮,价格相对其他药物更为便宜。目前有70多位贫困患者服用了这个药,效果良好。”蔈草镇卫生院院长许祖平介绍。
守护群众健康,助力精准脱贫。目前,云阳县已提前实现了国家基本医疗有保障提出的医疗卫生机构“三个一”建设要求,全县已建好3家县级公立医院,每个乡镇(街道)都有1所公办卫生院,每个行政村都建成了1个标准化村卫生室。
立足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云阳还将在医疗服务能力、健康管理机制上下功夫,做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持续开展好每年5月“家庭医生集中签约月”和每年11月的“家庭医生集中回访月”活动,精准健康扶贫工作思路,努力实现“不让一位群众因病返贫”目标。
(记者 陈小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