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刚过,乡间林木葱郁,处处皆闻鸟语。走进路阳镇迎瑞村“90后”返乡青年刘阳的生态兔养殖场,一排排整齐的兔舍中,几百只伊拉兔在圈舍里活蹦乱跳。“兔大王”刘阳给记者讲起了他的养兔历程。
2017年,在外打拼多年的刘阳萌生了返乡创业的想法。“我14岁起就在外地打工,虽说吃饭不愁,但想致富有点难。”刘阳说,“我觉得要自己闯出一条创业路才是长久之计。”
经过多方考察学习,刘阳看中了商品兔养殖的市场前景和商业价值:兔肉蛋白质和矿物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肌纤维细嫩、易消化,且销售价格较为稳定、收益快。2017年底,刘阳拿着所有积蓄,不顾全家人反对,坚持回到迎瑞村,准备建一家生态兔场,规模化饲养兔子。
2018年初,在完成一系列前期准备后,刘阳先后投资近80万元流转土地、搭建兔场、购买设备、学习养兔技术、购买兔苗……尽管养兔从零起步,但刘阳铆足了劲。
谈起创业的艰辛,刘阳感慨万千:“刚开始养兔子时,很不适应,每天吃不好睡不好,干的活又累又脏,特别是兔子晚上下崽时,每隔2小时就得到圈舍里看看兔苗有没有受冻。在寒风刺骨的冬天清晨,想多睡一会都是奢望。但一想到要把养殖业做好,精神就来了,赶紧从被窝里钻出来去兔场……”
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刘阳认为只要多用心就能把兔子养好,他像照顾小宝宝一样无微不至地看管兔宝宝,但困难还是接踵而至。
“由于缺乏养殖经验,没过多久,有的兔子出现没精打彩、拉肚子等症状,没几天就死了,兔子死前都会发出凄惨的尖叫声。当我听到这种撕心裂肺的惨叫声,就知道又有一只兔宝宝死亡。”刘阳无数次抱着刚刚死去的兔宝宝,看着它们身体由温热变得冰冷,眼泪涮涮地流。“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害怕走进兔场,害怕听到兔子的惨叫声,就躲得远远的,然而惨叫声依然传到我的耳朵里,传到我的心里……”
仅仅半年时间,兔舍里100多只兔苗相继病死,刘阳一下子损失了几十万。第一次创业就遭遇失败,对刘阳的打击不小。
面对空荡荡的兔舍,刘阳像一株被霜打蔫的茄子,所有雄心壮志化作一场泪。在家人的安慰和鼓励下,刘阳决定,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只有重新振作,才能获得成功。
刘阳东拼西凑再次投入几十万元购买兔苗。失败的教训让刘阳明白,养兔是一门精细的技术活,没有掌握真正的养殖技术,是根本无法靠养兔赚钱的。于是,他从零开始系统学习养殖技术,经常到其他肉兔养殖场学习,给兔子添料喂食、清扫粪便。刘阳的举动感动了养殖场的技术工人,他们将养兔技术要领倾囊相授,希望能帮到这个勤奋的小伙子。
由于向别人购买兔苗花费的成本较高,刘阳开始自己培育兔种。他买来肉兔养殖技术光碟和书籍,学会了辨别病症,并开始尝试接种疫苗、皮下注射、饲料配合等,既节省了一笔开支,同时出售兔苗,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经过刻苦学习和实践,刘阳掌握了过硬的养兔技术。
“在小兔子出生前25至28天要给母兔打疫苗,以提高小兔子的成活率。”“小兔出生后前15天每天喂奶2次,然后每天喂奶1次,30天后不再喂奶。”“肉兔和种兔每天喂料2次。”“兔子小气,要每天打扫卫生……”刘阳向记者讲起养兔经,他就像了解自己的孩子一样了解这些兔子的性情。
由于管理得当,2018年底,刘阳的兔场走上了正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技术有了,销路也有了,2019年底就卖了一批成品兔,收入几十万元。”刘阳看着自己的兔场逐渐有了起色,收入也越来越可观,发展的信心更足了。
目前刘阳的兔场里共有400只兔子,其中种兔200只,10月份将有200只商品兔出栏。这位高高瘦瘦的“90后”小伙子,硬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一名养兔能手,在成就自身致富梦想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新的活力。
(记者 王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