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路远,土地贫瘠,精壮劳动力外流,是上坝乡生基村脱贫致富的绊脚石,2017年,上坝乡生基村被纳入县上的19个深度贫困村之一。三年多来,生基村以政策体系为抓手,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两条“腿”齐发力,扭转了困局。

如今,孩子们在硬化的广场上奔跑,明亮的路灯映照着晚归的背影,干净整洁的房屋上方炊烟袅袅,错落有致的药田生机盎然,哗哗流淌的自来水畅享着喜悦,村民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脸……这些都是生基村交出的脱贫答卷。



基础设施从“无”到“有”


“交通靠走,通讯靠吼!”对于生基村来说,这不是一句调侃,而是曾经真实存在又极为窘迫的状况。

走进生基村,记者欣喜地看到,这里从基础设施到产业发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种从内而外的“变”,一个局外人,远不如局中人体会得深刻。

向安喜,72岁,上世纪80至90年代的生基村老支书;向贵清,46岁,生基村现任支书。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极度薄弱,让两位支书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亲历了诸多辛酸和无奈。

“以前咱大路都没两条,现在路都通到家家户户门口了,我们那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都实现了。”老支书向安喜说,以前下村全靠步行,翻山越岭走一圈回来已是晚上十点多钟,在职时也曾精心设计了一些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却因为资金短缺心有余而力不足。



生基村位于云阳县上坝乡东北方向,距离新县城118公里,最高海拔高度1710米,是全县最为偏远、最高寒的行政村之一,这里空气清新、风光秀丽、奇峰险峻、怪石嶙峋,但山高路远,土地石漠化也制约了生基村的经济发展,修建道路是生基村脱贫致富的关键。

打通村级路、修建饮水池、改造危房……老支书过去看来难以完成的心愿,在国家扶贫政策惠泽下,已一一达成。2015年启动精准扶贫以来,生基村新建了便民服务中心,成立了村卫生室,整治公路18.5公里,新修人行便道12.92公里,机耕便道5.5公里,新建水池30口6000余方,安装管道9.5公里,入户管网5公里,实施易地搬迁37户,C级危房改造21户,D级危房改造32户,全方位解决了农户看病难、出行难、公共服务难等问题。

“公路交通方便了,村容村貌变好了,来来往往的人也变多了,夏天和春节是生意最好的时候,营业额最高的时候有5000多元。”去年,生基村建起了第一家农家乐。谁能想到,农家乐的老板向廷明曾经是贫困户。

“十几年前,有了摩托,我们就骑摩托车下村,泥泞的路上摔跤是常事,这些年,跑坏了两台摩托车,再后来就有了现在这台皮卡车。”新支书向贵清拍拍身边的皮卡车,笑着对记者说:“公路畅通,危房得到全面改善,饮水有保障,这是我干村干部26年来最大的愿望,只有基础设施方方面面保障有力,才能使乡村振兴的步伐走得铿锵有力。”



产业规模从“零”到“整”


春末夏初,雨水增多,气候温润,正是播种的大好时节。在上坝乡生基村一片松林里,村民们忙着种植中药材。

“我们要先开山、再清林、后松土,才能种上药材,现在时节到了,要抢抓时节。”上坝乡生基村药材基地管理员丁维学带领着附近村民干得热火朝天。

生基村历来有种植药材的历史,但都是零零散散地种植,不成规模,再加上没有科学的种植技术,导致产量低,村民收入低。农村耕地只有规模化种植和管理,农业才能高效,科学种植技术才能有用武之地。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来自县政协的机关干部胡长波接过了脱贫攻坚的接力棒。这位年轻的扶贫第一书记,上任不久就和工作队一起制定了详实的产业发展规划。“生基村垂直高度落差在900米左右,占有气候、海拔和森林资源优势。”胡长波说,依托自然资源优势,生基村按照梯级开发的模式重点发展中药材,在海拔1200米以上种植党参、独活、天麻、黄连等,1200米以下种植了前胡、黄柏、厚朴等主导产业。

通过引进重庆万力药业公司、重庆陈大毛面业公司、云阳日增魔芋专业合作社等民营企业和合作社,流转老百姓土地,集中种植,规范管理,几年过去,生基村的中药材目前种植面积已达1300亩,并实现了农业产业股权化改革,在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之间形成完整的利益联结机制。

“自己就是股东,年底有分红,我一年有四个月时间在基地务工,一天八十元,顺便还能学习种植技术。”生基村脱贫户杨文学笑呵呵地说,有了技术和资金支持,再加上基地和合作社的订单模式,产业发展基本零风险,大家都大着胆子,憋着劲儿干。

“村集体有了收入以后,我们又反哺给种植农户和贫困户进行二次分配,这样大家就能够从中获利,同时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形成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胡长波还告诉记者一个好消息,生基村的产业从“零”到“整”,形成了较大产业基地,重庆万力药业公司选在这里成立《中国药典》党参生长调节剂限量标准试验基地。而全国《中国药典》党参生长调节剂限量标准试验基地在全国仅3个。

发展产业,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今年,一座崭新的深加工厂在生基村拔地而起,将为提升中药材等农产品的附加值发挥显著效益。“加工厂主要针对村里的中药材和传统农作物进行布局,包括从切片、烘干到包装的粗加工,到六月土豆上市的时候,我们将进行第一次规模化地生产。”




思想从“要我种”到“我要种”


扶贫扶“智”,还要扶“志”。在轰轰烈烈的产业扶贫进程中,农户也曾经历了一场“头脑风暴”。在发展药材种植之初,很多村民和贫困户并不接受。

“2018年的时候,我们从外地购买了独活苗和化肥,免费提供给老百姓,但是当时错过了最佳种植期,再加上村民对种植药材积极性不高,以至于免费送都没人要。”胡长波说,面对这个问题,村里果断想出了许多金点子,一方面通过带领种植大户外出培训、考察,开拓眼界,提振信心;另一方面,邀请外地种植专家上门传经送宝,让老百姓见到实实在在的收益。

“到了2019年的时候,我们只提供种苗,老百姓自己买化肥。”胡长波笑着说,“今年,老百姓自己主动去购买种苗和化肥。这说明,虽然政府的支持在降低,但是老百姓的主动性在提升,种植面积不但没有减少,规模反而扩大了。”



逐年递增的收益变现,更是让农户吃下了“定心丸”。从“要我种”,到“我要种”,这种内心深处的转变,是脱贫进程中的最强动力。对于这一点,脱贫户李堂荣很有发言权。“去年试种了一些独活,光是自家种的就卖了一千多元,算上年底分红和务工的钱,已经稳稳地摘掉了穷帽子,我还要通过种植药材,带领全家过上好日子。”李堂荣说。

扶贫春风断穷根,今非昔比焕生机。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生基人步履从容又坚实。“今年我们的目标是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目前我们村上还有6户22人没有脱贫,今年我们必须保证这6户贫困户全部清零。”胡长波信心满满。


记者手记:中国梦,是14亿中国人共同的梦想,步入小康社会,是2020年完成的目标任务。 短短几年,生基村得到了“重生”,道路畅通了,房子翻新了,村子干净了,饮水安全了,村民们笑了……城里有的,村里都有了。

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入深山。扶贫驻村工作队和村委干部带着真情、带着责任扎根基层,他们走村入户摸实情,科学谋划找出路,携手全村群众跨越贫困的鸿沟,踏上致富的路程,让曾经不敢想的梦想都一一实现。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实实在在地以行动落实,在生基村的田间地头,处处涌动着一股决战贫困、奋勇争先的热潮。生基,这片生机勃勃又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足音铿锵,在决战贫困、决胜小康的道路上披荆斩棘、砥砺前行。

(记者 邓庭庭 陈小娅)



 

Copyright © 2008-2016  云阳网 版权所有  主办:云阳县委宣传部  承办:云阳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