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全媒体讯(记者 吴刚)重庆日报记者从5月9日召开的重庆主城都市区工作座谈会上获悉,重庆主城区要扩围,构建一个更大的主城都市区。重庆为啥要建设主城都市区,该怎么建?为此,本报邀请市发展改革委主任董建国,进行权威解答。
主城都市区的范围和定位
重庆日报:主城都市区包括哪些范围,各区域承载怎样的功能?
董建国:市委根据全市发展现实,从扩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能级、彰显城市品质四个方面,全面部署推进主城都市区建设。主城都市区范围包括21个区:原主城9区即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渝北、巴南为中心城区,渝西地区12个区即涪陵、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大足、璧山、铜梁、潼南、荣昌为主城新区,这一范围还包含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三个功能区。主城都市区面积、常住人口、经济总量分别达到2.87万平方公里、2027万人和1.8万亿元。
中心城区,要围绕“强核提能级”,加快集聚国际交往、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高端功能,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做靓城市名片,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特别是推进“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在以长嘉汇大景区16平方公里为核心、联动周边“两江四岸”大约50平方公里的这个区域一体规划、整体提升,打造国际化山水都市风貌展示区。
主城新区,要围绕“扩容提品质”,统筹抓好长寿、江津、璧山、南川四个同城化发展先行区,涪陵、合川、永川、綦江—万盛四个重要战略支点城市和大足、铜梁、潼南、荣昌四个桥头堡城市发展,当好新型工业化主战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从空间布局上,主城都市区要构建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格局。从功能定位上,主城都市区要加快打造产业升级引领区、科技创新策源地、改革开放试验田、高品质生活宜居区。
以区域协调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
重庆日报:建立主城都市区的理论和政策依据何在?
董建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确立的国家重大战略之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强调,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对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重要部署,强调要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2018年以来,中央相继出台《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等文件,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作出安排部署。其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提出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例如,以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等为中心,引领成渝、长江中游、中原、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发展,带动相关板块融合发展。
重庆市委五届六次全会作出构建“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市委五届八次全会通过《关于立足“四个优势”发挥“三个作用”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把“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载体。推进主城都市区发展,是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部署。
成渝相向发展,共同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重庆日报:从当前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尤其是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机遇面前,建设重庆主城都市区有何现实意义?
董建国:重庆主城都市区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核”之一,在全市发展大局中地位至关重要。5月9日,重庆主城都市区工作座谈会召开,全面部署推进主城都市区高质量发展,是立足重庆市情、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的战略举措和科学决策,是服务区域协调发展大局的长远布局和精心谋划,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有利于推动与成都相向发展,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实施。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加快推动重庆主城区扩大,加快培育形成区域新兴增长极,有利于充分发挥主城新区承接传递中心城区功能的作用和引领效应,以点连轴推动成渝相向发展,带动成渝中部区域城市群快速崛起,共同打造世界级城市群,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和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其次,有利于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把握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历史机遇,以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重庆经开区等为重点,联动主城新区内高新区和经开区,共同打造内陆开放门户,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有利于以大开发促进大开放,加快提升开放区位、拓展开放空间,助力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全面开放新格局,打造重庆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支点。
同时,有利于做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功能。推进主城都市区发展,特别是加快主城新区建设,有利于提升人口和经济承载力,联动四川毗邻地区共筑协同发展区,在更广范围内配置资源,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延伸辐射半径,扩大辐射范围,为建设产业升级引领区、科技创新策源地、改革开放试验田、高品质生活宜居区奠定基础。
此外,建立主城都市区,也是我市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并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只有做大做强主城都市区,强化其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核心带动功能,才能发挥好对全市的龙头带动作用,强力带动“两群”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结构科学、集约高效、功能互补的区域空间格局,努力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切实发挥好“三个作用”。
交通、产业等四个方面协同推进一体化
重庆日报:我市将如何建设主城都市区?
董建国:市委、市政府对建设主城都市区作出了部署,要求在互联互通、兴业兴城、共建共享、宜居宜游等重点领域下功夫,全力抓好主城都市区发展重点任务落地见效。我理解,我们推进主城都市区高质量发展,着力点是推动同城化发展,可以从四个主要方面努力。
首先是突出“互联互通”,促进基础设施同城化。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轨道、高速公路、国省道、城市道路、水利能源网络、5G等信息枢纽等。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将坚持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四铁融合”,建设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一小时通勤圈”,打造“一日生活圈”,建设一个“轨道上的都市区”。
其次是突出“互补联动”,促进产业体系同城化。中心城区产业要往高端化走,聚焦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做强“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建设“云联数算用”要素集群,加快支柱产业智能化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样板区。
主城新区将加快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强化核心配套服务功能,与中心城区共同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重镇,以此来提升发展水平。
产业将进一步协同联动。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尽最大可能发挥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重庆经开区科研机构和平台优势,为主城新区提供技术服务。鼓励主城都市区各区围绕全市优势产业开展全产业链合作。
第三是突出“分步推进”,促进城市建设同城化。推进“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打造国际化山水都市风貌展示区。中心城区加快集聚高端功能,长寿、江津、南川、璧山率先实现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涪陵、合川、永川、綦江—万盛等支点城市提升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大足、铜梁、潼南、荣昌等区发挥连接城乡、联动毗邻的桥头堡作用。特别是要把握城市开发建设时序和节奏,推进“规划一片、实施一片、完善一片、成熟一片”,做好生态留白、战略留白,促进精明增长、紧凑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将更加注重职住平衡和人口集聚,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吸引用好各类人才。
第四是突出“机制创新”,促进城乡治理同城化。主要包括协同发展机制、跨行政区社会治理体系和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机制。
以跨行政区社会治理体系为例,我们将完善突发公共事件联防联控、灾害事件预防处理和紧急救援等联动机制,坚决守住城市安全底线,进一步增强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推动城乡基层治理改革创新,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建立健全治安维稳、行政执法等协作机制和安全隐患排查、社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