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张莎
巫山县双龙镇洞桥村电商平台,工作人员正在整理本土农产品。截至目前,该平台已累计实现本地土特产销售额50多万元。(摄于4月3日)记者 郑宇 摄
“让更多困难群众用上互联网,让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乡村,让山沟里的孩子也能接受优质教育。”重庆日报记者4月21日从市委网信办获悉,去年以来,市委网信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深度贫困乡镇巫山县双龙镇洞桥村为试点打造网络扶贫样本,探索“互联网+精准扶贫”的创新之路,推动“党建上网”“山货上线”“课堂上云”,破解了党员分散“党建难”、土货滞销“变现难”、师资薄弱“教育难”等问题。
“党建上网”
夯实基层组织战斗堡垒
洞桥村党支部共有党员33名,其中55岁以上党员21名,党员居住分散、村里山路陡峭,不少在家的党员年事较高、行动不便。
为破解党员分散“党建难”,市委网信办积极协调重庆电信公司,为洞桥村33位党员配备智能手机,开通脱贫攻坚专项资费的网络流量,并引入“智慧党建”系统,开通智慧党建IPTV“智云”视频会议系统,实现市、县、镇、村、户五级联动,满足重要信息“同步学”;电视、电脑、手机多屏互动、实时共享,实现支部党员足不出户“分散学”;推出党建信息、网络课程,确保千里之外“流动学”。
在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脱贫攻坚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洞桥村党支部运用视频会议系统开展集中学习研讨、传达上级会议精神、远程指导脆李管护、部署疫情防控等,无论是远在广州、成都务工的流动党员,还是临时出差在外或因疫情防控隔离在家的支部党员,都通过这种方式参与各种学习和活动,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山货上线”
助力农产品走出大山
黄豆、白萝卜干、蜂蜜、豆豉……这些山货、土货经过“乡土网红”洞桥村村主任罗辉的手,运往重庆各区县、上海、北京各地,让村民的钱包鼓起来了。
电商扶贫是产业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助推贫困地区农产品走出乡村的重要渠道。
洞桥村地处高山地区,土特产资源丰富,脆李、核桃、土蜂蜜、黄花菜、洋芋、红苕粉等原生态农产品口味独特,营养价值很高,深受消费者喜爱,但在盛产期往往堆积在村民手里,走不出大山。
为打开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山货上线”,加快电商产业发展,市委网信办因地制宜启动“乡土网红”工程,在重庆电信“电视商城”中为洞桥村单独设立扶贫直销专区;同时对接网络直播平台,策划包装特色农产品,打造创意品牌,装点网络店铺,组织集中实训,开展营销推广。
说起电商平台,村里的贫困户聂宗翠笑得合不拢嘴。“自从有了电商平台,我们村的土特产像是插了翅膀。没想到我家的洋芋和干黄花,还有自家做的豆豉都能卖钱了。”通过村主任罗辉的电商平台,聂宗翠的这些土货成了网上俏货,仅2019年就为她增加了上万元的收入。因为品质优良,现在她的土特产还被媒体订购用作赠送网友的礼品。
“课堂上云”
阻断贫困根源代际传递
教育是扶志扶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洞桥村花竹村校在读小学生共44名,其中35名是留守儿童。市委网信办经过深入调研,在花竹小学部署“学而思教学系统”“校园录课云系统”,将名师名校优质资源的源头聚合,家长、学生课后可通过机顶盒下载录课云应用,回看录播课程,使地处山区的学校也能随时共享城里重点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形成区域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
洞桥村4社彭知维的儿子和儿媳都在外地务工,他和老伴在家照顾两个孙子。“学校的这套系统,就像是给娃儿又请了个老师,在课堂上没有学懂的东西,在家下下来再听听,就把很多东西学会了。”老彭说,两个娃都很喜欢“校园录课云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