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县城全景 |
云阳龙缸·云端廊桥 |
云阳柑橘产业助推农民致富 |
云阳市民健步操展演 |
云阳环湖绿道之“月光草坪” |
70年,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
长江之畔,三峡腹心,云阳大地,沧桑巨变。
70年栉风沐雨,70年春华秋实。新中国成立以来,云阳人民砥砺奋进,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在神州大地上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锦绣画卷,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蒸蒸日上,书写了属于这座城市的辉煌。
聚势谋新,发展永不止步;继往开来,事业未有穷期。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云阳县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打好“三大攻坚战”,落实“八项行动计划”,抓住“五个重点工作”,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稳中有进、以进促稳、以稳应变、持续向好”的态势。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今之云阳,正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攻坚克难,以更大的担当作为,奋力谱写着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
乡村振兴 广袤乡野展开富美画卷
整洁干净的道路,白墙灰瓦的民居,一望无际的田园,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无限乡村风光尽显。金秋云阳,山欢水笑,行走在广袤的乡间,希望的田野一派丰收盛景,幸福的喜悦洋溢在村民们笑脸上,振兴发展潮涌。
若把时间坐标拉长,你会看到曾经的云阳乡村贫困程度深、基础条件差,产业发展脆弱。70年来,云阳以敢为人先、只争朝夕的精神,走出了一条契合中国特色、富含时代特征、兼具云阳特质的“三农”发展之路,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从传统村落到美丽乡村、从温饱不足到决胜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强,农村稳则社会安。近年来,云阳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三化一服务”即品牌化、组织化、标准化和技术服务为抓手,大力发展“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好价钱”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推动农业迈向专业化、现代化发展轨道。
截至目前,云阳已建成柑橘30万亩,脆李、桃子、葡萄等特色水果8.58万亩,中药材8.94万亩,花椒2.67万亩,发展食用菌1171万椴、中蜂9万余群,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重点突出、特色鲜明,规模不断扩大。
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以凤鸣、江口、红狮、普安4个农业综合体为引领,突出打造果品、调味品、中药材、养殖、优质粮油五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农业产业链年销售收入达到65亿元,全县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570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16亿元。
与此同时,云阳突出构建以“天生云阳”为龙头的农业“母子”品牌体系,打造一批“金品牌”;向设施农业转变,加快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迅速提升;立足自然禀赋的生态优势,迈进美丽乡村建设纵深发展的队列中,加速乡村蝶变。
如今,在云阳这片热土上,一幅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交通跨越 加速畅通城市大动脉
不久前,云阳县耀灵镇耀柏路通过验收,随着这条村级道路的建成,真正结束了当地5000多位群众“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历史。“现在看到家门口的水泥路就激动不已,相比以往‘大路三尺宽,小路蹦石间,骡马难行走,挑担难换肩’的交通状况,简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耀灵镇柏木村村民范明方感慨道。
曾几何时,峡谷天堑横亘面前,山乡郊野闭塞难行。如今,一条条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农村公路、乡村路网,犹如活力四射生命线和城市的毛细血管,纵横千里,遍布云阳,将乡村与城市紧密相连,让城乡融合发展搭上交通一体化快车。
一条条攀升的曲线见证着成长轨迹:1958年云阳县有了第一条公路,至今全县公路总里程有7438公里,公路网面积密度203.7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4公里,国省干线604公里,县道291公里,乡道424公里,村组道6045公里。先后实现建制乡镇通达通畅率100%,行政村通达通畅率100%。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云阳县正全力推进“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一小时云阳”工程,着力建设三峡库区综合交通副枢纽。
2008年12月,沪蓉高速云阳段的通车,使云阳正式融入全市、全国的大交通序列;2018年12月,云阳第二条高速公路——江龙高速建设正式启动。
目前,郑万高铁正如火如荼建设,标志着云阳跑步进入高铁时代,是实现“3小时成都、武汉、郑州、西安,7小时北京、上海、广州”的关键,目前云阳段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0%,有望2021年底建成通车。
此外,云阳还加快推进巫云开、万云奉巫江南高速等建设,全力构建“三横一纵”高速路网,提升云阳对外开放大通道。
以执著笃定的意志、大刀阔斧的魄力推动交通事业大发展,云阳也因此收获了经济社会阔步前行的澎湃动力。
生态优先 绘就绿色发展亮丽底色
如今,天蓝了,水清了,景美了——这是云阳人对生态环境变化的真切感受。漫步大街小巷、城市公园、街心游园,满目是绿树成荫、花草相映,处处鸟语花香,感受到绿意盎然。一城山水半城绿的生态云阳梦想,成为老百姓触手可及的现实。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永续发展。云阳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特别是近年来,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聚焦重点领域,云阳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按照“建、治、管、改”基本路径,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五大环保行动,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多措并举守牢生态底线,厚植绿色发展根基,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原动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8年,云阳突出控制交通、工业、扬尘和生活污染,城区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48天,同比增加27天;全面推行县、乡、村三级河长制,42个乡镇(街道)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27家非法砂石码头和40家非法采砂场全部关闭,“一江四河”水质长期保持Ⅱ-Ⅲ类;逐级建成670余平方公里以景观林、生态经济林、生态防护林为主的绿色生态屏障,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3%;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100%,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比例超93%。
呵护碧水青山,共享绿色福祉。云阳已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殊荣。
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云阳正加快建设水清地绿天蓝的国家重要绿色生态廊道和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让绿色生态成为云阳最响亮的品牌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
城市提质 美丽公园城市款款而来
如今,漫步在云阳城区街头,移步即是景,举目满眼春。高楼鳞次栉比,道路纵横交错,公园景致优美,绿化带繁花似锦,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与绿树为伴,穿越花香,倾听鸟语……云阳正在努力打造这样的“公园城市”,一步步实现美好人居梦想。
云阳县城已由移民搬迁前不足1.5平方公里、5万余人,发展至28平方公里、35万人,城镇化率达43.85%。小区、医院、学校、公园、商业中心拔地而起,蔚然成片。
围绕建设“50平方公里,50万人口”中等规模城市,云阳正在加快“两环两高两大片”建设,城区内畅外联交通体系快速推进,城市空间不断拓展,功能不断完善,综合承载力不断加强,生态之城、智慧之城、旅游之城、健康之城已初具格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城镇化进程跨越式推进,云阳以人民需求为导向,用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丰富多元的文化供给,努力提升城市的“颜值”“气质”。
在这里,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云阳全面提升城市经济品质、人文品质、生态品质、生活品质,让好山好水好风景融入城市建设,让景区成为城市花园,让城市成为景区客厅,真正实现城在景中,景在城中。
坚持依山就势,云阳已建成1999步世界城市最长人字——登云梯;打造6公里、面积3.7平方公里的龙脊岭公园,并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坚持借水入景,将水际线与城市轮廓线、天际线深度融合,形成山环水绕的水域形态,尽展滨江城市清秀风貌。
坚持植绿成景,高标准打造骑走跑坐可享、山水花石可赏、文史科艺可品的33公里环湖绿道;将用地条件较差的城中空地、河滩地等改造成绿量足、环境美、设施全、集休闲一体的广场公园33个和街头小游园42个,人均公园绿地达14.15平方米,市民可“5分钟到节点游园,10分钟进公园广场”。
在努力精心雕琢装扮下,“美丽公园城市”已成为云阳的生动注脚,市民的生态幸福感、获得感满满。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云阳,这座现代开放活力之城正加速崛起,在新征程上焕发更加耀眼夺目的光彩。
赵童 刘玉珮 蓝倩 图片由云阳县委宣传部提供
“数”说云阳巨变
经济实力全面增强
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75亿元,是1979年的176.6倍,年均增长达16.9%。
农业产值持续提升
201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74.7亿元,是1949年的119.9倍,年均增长7.2%。
工业经济跨越增长
2018年工业总产值210.6亿元,是1949年的1258.1倍,年均增长10.9%。
粮食产量连年丰收
2018年全县粮食产量40.1万吨,是1949年的2.6倍,年均增长1.4%。
财政收入不断壮大
2018年全县实现财政收入286271万元,是1950年的875.7倍,年均增长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