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竹扇轻摇,一张席子任躺;背篓在身,竹笠在头。在南溪镇青山村,曾经那里的人们许多生活记忆,都被竹篾匠手中的竹条“编织”在一起。
近日,记者来到青山村巷子的一家普通店铺,店内,一位老师傅正在忙活着手中的活计,他正埋头于手里一件巴掌大小的竹编半成品。这位师傅叫王启朝,今年72岁,做这一行已有60年了。
坚守:一根竹篾编一生
王师傅的店铺在一条不起眼的巷子里,从正街往里走几步便能看见一间外墙斑驳、门口放着几件竹制品的普通屋子。
推开半掩的木门,摆放着数十个精美的竹编工艺品的橱窗映入眼帘,屋内散落着许多竹篾和工具,墙上还挂着葫芦、花篮、簸箕等一件件初见其型的竹制半成品。
此时,记者看到王师傅一手拿着一根厚0.1厘米、宽0.3厘米的蔑丝,飞快地穿过竹条的缝隙间,再从箩底的另一边拉扯出来,如此反复,蔑丝不停在指尖前后翻飞。
王启朝是青山村竹编的代表性传承人,从12岁开始,他就跟着师傅学了竹编手艺,为了生存,慢慢就自己做产品来卖,一做就是大半辈子了。“干这行很枯燥,忙的时候早上四五点就要起床,晚上要到天黑了才能休息。有时候一坐就是一天,只是简单地重复一个动作。”王启朝说着说着,又拿起了一块竹片,在长凳上用削刀把竹片削成篾片,一刀一刀削过,一根一根的竹片在王启朝手中变成篾片,长凳上留下一个一个的刀痕。日复一日,年复一复,长凳上密密麻麻的刀痕仿佛在诉说着王启朝的艰辛与不易。如今,他已经在竹编手艺上浸润了60载光阴,也把他对竹编的热爱编织进了岁月里。
在王启朝少年时期,青山村竹编盛行于家家户户。“看着邻居们把竹条编成不同的竹制品,让我觉得这项手艺好神奇。”于是,每天放学后的王启朝就安静地坐在师傅旁边学艺,拿起削好的竹条一点一点地蓄箩底。
60多年过去了,当年动作生硬的男孩早已技艺纯熟,但手指头被锋利的竹条和削竹刀割伤的情况仍时常发生。“被割伤是家常便饭,经常都可以看到我都带着‘金戒指’(创可贴)。”王启朝逗趣地说道。
在不少人看来,数十年如一日的竹编生活乏味无趣,但王启朝说:“竹编是我唯一的兴趣,也是我唯一的工作,只要有时间我就会编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