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婆媳难相处,可在双江街道稻场社区五组,有这样一位人人称赞的儿媳妇,她30年悉心照顾婆婆的生活起居,结下了“母女情”。她就是56岁的杨志菊。
对待婆婆像亲妈
近日,记者在杨志菊家里见到了她和76岁的婆婆廖正争,杨志菊刚从庄稼地里回来,来不及休息,便进屋里拿着开水瓶来到老人面前,轻轻拧开瓶盖后,将瓶里的水倒入老人专用杯里,轻言细语地对着婆婆说:“妈,这开水现在不冷不热,温度刚刚好,您喝一口。”廖正争老人接过媳妇端来的开水,笑得合不拢嘴。
“媳妇嫁到我家30多年了,一直对我很好。”廖正争老人一边喝水,一边夸赞杨志菊。
杨志菊告诉记者,她出生在黄石镇的一个农民家庭,家里兄弟姐妹6人,经济条件很不好。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杨志菊家里家外都是一把好手。1982年,杨志菊与陈远华结婚后,丈夫便到外地打工去了。之后,杨志菊便担起了家里的活路,从没让老人操过心。
杨志菊六七岁时,母亲就病逝了,缺少母爱的她渴望有个妈妈疼爱自己,闲暇时说说话。她结婚后,看到慈祥的婆婆廖正争时,感觉婆婆就是自己的亲妈妈。
“从结婚到现在,我们和公公婆婆一直住在一起。”杨志菊说。朝夕相处,细心照顾,婆婆对她十分依赖。有时候,公婆的闺女将两个老人接去耍,没几天,老人就收拾东西回家了。“去哪都不如在家好!”廖正争婆婆说。
“照顾婆婆的事我一人承担”
2017年8月的一天,廖正争老人突然喘不过气来,不一会就昏了过去,杨志菊赶紧拨打120将婆婆送到医院。医院检查发现,老人肺部出现了严重问题。经过抢救,廖正争婆婆的命保住了,但原本体弱的廖正争婆婆能不能熬过这一关还是个未知数。
“老人的情况很不乐观,如果不及时手术,很难撑下去。”听完医生的建议,廖正争的子女却意见不一,有的认为老人年纪大了,身体虚弱不适宜做手术,应采取保守治疗,也有子女觉得让母亲接受手术,治疗之后好好休养还能康复。
可手术费怎么办?此时,杨志菊却说:“我们就只一个妈,做手术还有一定的希望,作为子女都希望母亲能多享几年福。手术费我们分摊,照顾婆婆的事我一人承担,我一定会照顾好婆婆。”在杨志菊的劝说下,大家同意医生给廖正争婆婆施行手术。
2017年12月,廖正争婆婆出院回到家进行康复治疗,经过儿媳杨志菊的精心照料,直到今年8月,老人才杵着拐杖下地走路,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
“要不是有这么好的儿媳妇,我活不到今天!”廖正争婆婆说,“这个儿媳是我上辈子修来的福气。”
“将心比心,谁都有老的那天,所以,照顾老人也是我应该做的。”杨志菊说。
自廖正争婆婆患病后,身体不如以了,行动也不方了,很多事情都要杨志菊亲力亲为。
“妈,今天该剪脚趾甲了吧?来,先把脚洗洗泡泡,趾甲泡软了好剪。”说着,杨志菊就去给廖正争婆婆倒洗脚水,她一边给婆婆洗脚,一边告诉记者:“婆婆的脚是裹过的,趾甲陷进了肉里,每隔两三天得修剪一次。我右手使不上劲,不把趾甲泡软,根本剪不动。”
“只要婆婆过得开心,自己累点算不了什么”
杨志菊每天早早起床做饭,先照顾老人吃完饭后,再洗衣服,收拾家务,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
廖正争老人喜欢吃杨志菊做的手擀面,即使杨志菊右手不舒服,也要隔三岔五做擀面婆婆吃。
廖正争婆婆有时出现大小便失禁,可杨志菊从不嫌弃,总是及时为婆婆换洗衣裤,耐心细致地照料,让老人随时保持干净。
采访中,廖正争婆婆把记者拉到她房间里,指着床上的凉席和床头的风扇说:“儿媳对我好,什么都给我准备起,不知我是哪辈子积来的德,太幸福了!”
村民刘香芬和杨志菊是20多年的邻居,一提起杨志菊,刘香芬赞不绝口地说:“杨志菊伺候婆婆可好啦,每天能听到她喊婆婆吃饭,常常看见她搀扶婆婆散步。”
杨志菊常说:“谁都有老的那一天,我现在得做出榜样来,好好孝敬老人,等我老了,孩子才会孝敬我。”受杨志菊的影响,他的儿女对奶奶极其孝顺。
“有的小孩看见老人就不耐烦,在我这个家庭里,孙子辈的一回来就会拉着我的手,围在我身边,他们都把我当成宝了呀!”廖正争笑眯眯地说。
杨志菊的儿子告诉记者:“我妈虽然不识字,但我很佩服她,我在向妈妈学孝道。我记得,有一次,我妈生病住院时,还惦记着奶奶谁照顾,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30年如一日照顾婆婆,杨志菊心里没有埋怨,只有一份责任感。她说:“只要婆婆过得开心,自己累点算不了什么!”
(记者 王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