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便逐渐兴起.乡村自然风貌,乡村生产生活场景吸引着旅游者前来休闲,娱乐,体验,度假。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旅游,体验山水之美,在青山绿水之间舒展筋骨,洗洗肺,游客已不再满足单一的休闲方式,人们希望在大自然中得到更好的放松。但有的游客普遍感觉原生态的少了,人工“做”的景点多了。但是,随着乡村旅游的深入开发,“乡村”的持久魅力却直线减弱,阻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把汲千百年日月人文精华的好山好水好资源轻易交给没眼光胸怀的业主折腾,怎么对得起造物主造化和百姓子孙们的奉献?!
这造成的原因自然是“求洋”“求大”“求新”“求美”,诸不知让很多游客游兴顿失,还大大的破坏了生态。那么,我们要怎样“做”好生态旅游产业呢?
当然要走出经济效益先行的误区,逐步走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特别是在新一轮规划开发中,更加注重保护自然资源的“原汁原味”,要求任何项目建设,不准动山上一草一木,不准取用山上一寸土、一块石;在陡坡筑路的采用高空架桥,建房的基础要悬空,一律不准破坏山体。旅游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实现了山长绿、水长清、空气清新,为游客提供了休闲观光的优美环境,旅游事业发展才能后劲十足。
旅游是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以长远战略眼光看,做好人文生态保护就是最好的旅游文化开发。原生态文化,包括山水、建筑、生活方式等等,是没有被现代文明污染的文化,是值得整个人类重新思考的一个亮点,是我们现在惟一要朝拜的文化母本,是我们重新学习当代文化的教科书。无论是触目所及的山体、水体、植被,抑或是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陆上走的,都受到我们“人”的精心呵护,这样的原生态才是游客喜欢的。游客感受的不仅是优美的风景,还有那“枝枝叶叶总关情”的原生态保护。
为了缓解游客激增对旅游景区植被的破坏,我们发展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如在景区配备了垃圾箱和保洁员,在景区设立人性化的环保提示牌,相继修建栈道、观景台、减少人与植被的直接接触,修建各类旅游公厕,解决了游客如厕难和污染植被的问题。景区内大型生态停车场,草清草长;低噪音、无污染的观光游船和小排量的游艇往来穿梭;游人到了景区可以步行上山,也可以乘坐旅游公司的电瓶车或当地老乡的骡马上山,这样既避免了森林和植被的破坏,又增加了当地群众和旅游公司的收入。何乐而不为?
资源保护得好好的,那才是多么大的一笔文化旅游历史财富!旅游不能没有文化,但人为虚假文化太多太乱,也是对生态文化的大破坏。苍天有眼,我们缺的不是资源,而是开发政策环境和人文良心!
葛晓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