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乡村旅游发展规模小、档次低,尚未形成品牌。建议贵地走差异化路线,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并制定统一的质量体系,让乡村旅游的名号叫得更响。
一是行业发展要讲规范 建议制定乡村旅游质量体系
周末上哪儿玩?不少市民热衷于前往周边乡村,在青山绿水之间舒展筋骨,洗洗肺。由于行业准入门槛低,机会成本小,短期效益显著,加上市场空间大,目前,各地均打出乡村旅游牌。迅速发展的同时,却暴露出一些经营管理问题。
但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缺乏足够的政策引导,缺乏规模,缺乏品牌。乡村旅游发展应与扶贫、万元增收、农业综合开发等相结合,应克服乡村旅游发展的配套政策、资金不足,市场主体弱小分散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农家乐基础服务设施较差,档次较低。尽管一些农家乐实行星级评分,根据星级制定收费标准,但评定标准均由当地自行制定,尚未整体统一,易出现同质不同价的现象。
为此,该地应设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环境保护、从业人员培训等。同时,旅游部门可设立乡村旅游指导组,制定其统一的质量标准,规范服务内容、价格体系、星级评定。
二是发展要讲特色 挖掘民俗文化、农耕文化
有人抱怨,到农家乐后常找不到新奇感,乏味,一群人不是钓鱼就是打牌,没有新节目。尽管去过不同区县,但感觉每个地方差不多,无法留下深刻印象。
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各地同质化竞争,未能做出特色。因此要想做好乡村旅游规划,必须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打文化牌。
一方面,应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资源,拿民俗文化做文章。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更应突出民族风情,在组织游客观赏的同时,若能邀请其参与制作民间工艺品,甚至加入到玩乐的队伍中,形成互动,就能让游客感到有趣、特别。
另一方面,农耕文化也是一大卖点。城里的孩子往往分不清小麦、水稻,对农耕文化十分陌生。在休闲旅游的同时,让孩子了解相关知识,相信能吸引到不少城市家庭。还可以划分出一定土地,组织工作人员现场讲解农耕知识,邀请游客参与播种、浇水、收割,既丰富旅游项目,又传承农耕文化。或者给市民一块“自留地”,让他们自己种菜、自己采摘,不仅让他们体验了劳动和收获的感觉,锻炼了身体,还可吸引他们经常长期的来此耕种和游乐。
乡村旅游发展的六条建议
乡村旅游发展迅猛,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但目前乡村旅游发展良莠不齐,亟待引导规范。因此建议:
一是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建议政府明确发展思路与重点,注重一乡一色、一村一品、一家一艺的引导示范,在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市场开发、规划等方面给予长期的政策、经济和技术支持。
二是突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农村是文化的摇篮,积淀着无比丰富、各具特色的乡土文化,应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建设,防止东施效颦、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不破坏原生态,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努力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
三是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小城镇建设应按旅游城镇的风貌进行控制,使小城镇本身就成为旅游吸引物之一,也可以依托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旅游商业,如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旅游纪念品的生产等。
四是与资源保护相结合。旅游开发利用的主要对象是人文资源,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对乡村民俗文化、人文古迹进行挖掘、整理、包装,对乡村原生态环境、动植物、山水景观等资源最好的保护,充分发挥其作用。
五是防止盲目模仿城市。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应避免或尽量少在农村盖别墅、楼房等休闲住宿场所,应体现农村特色,保护乡村人文生态。
六是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尽量避免开发钓鱼、打牌、吃农家菜,同质、单一的旅游产品,探讨开发养生、健身、休闲、会友、骑行等多样、时髦的旅游产品,发挥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效应 。
葛泉